「不」是簡單的漢字,常見它作否定詞使用。可是,多數人卻不知它曾經是名詞,故它的發展可謂極為曲折的。今天我們吃的麵食---ㄏㄨㄥˇㄇㄨㄧˋㄇㄧㄢ^,居然和它也有關係,其離奇的「身世」,請聽我道來。
《戚林八音》的「欠」部共收38個字,有些字是常用字,字形結構清楚明白。如,「歡」、「歌」等。有些雖是常用語,但書寫形體卻難以捉摸。如,「舌欠」、「兒欠」…等。不僅識讀困難,甚而連注音打字都有問題,今天就利用本單元,選擇「欠」部中馬祖話常用而難以書寫的文字為大家做個說明。
馬祖人的母語是福州語,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因為和其他方言共出一源,所以彼此之間有許多共通性。據學者研究,缺乏文字為載體的語言是無法行之久遠的。本單元的本字考證所得,除了希望自己的母語,在「形」、「音」、「義」語言三大要素上能獲得密切結合之外,也能為其他方言提供參考的理據。
「掆(扛)齋」並非馬祖獨有,它是閩東一帶的敬師禮儀。簡單的說,這禮儀有一點像今天的「謝師宴」。頗具人情味的地方習俗,卻隨著時代演進而式微,今天以本文向鄉親介紹此善良習俗,就當作是教師節前夕的應景文章吧。因為對「扛」字的說解,附帶解釋閩東方言中「文白異讀」的現象給大家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