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尊王在馬祖是非常重要的神祇,祂的地位如同台灣的城隍爺。在四鄉五島中,北竿坂里正月十三的夜晚,民眾燒草料(馬草、馬糧)給白馬尊王的座騎,這是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這次社區劇場由台北愛樂與謝淑靖導演擔任編導,表演者全是馬祖在地的素人演員,也包括多位坂里國小的學童。辛苦排練的結果獲得滿堂彩,為本年坂里「元宵十三暝」畫下完美的句點。
人們對擁有土地、房屋的意念是非常強烈的。所以,古人有「有恆產斯有恆心」、房屋為「千年寶蓋」的說法。房屋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地方,除了居住舒適是基本要求以外,平安、祖蔭的理念也非常重視。因為如此,許多功能設計、方位安排、風水勘輿、鎮煞禁忌的理論也就應運而生了。
細珠和她的親戚都是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畲族人」,她們的母語是畲語,普通話(國語)是通用語。一踏進阿姨家,乍一看和一般漢族人的房舍格局差異不大,然而細看時,畲族特色一一呈現,首先是阿姨家準備的一桌子的畲族食物,有烏米飯、糍、月桃粽子、桂圓、糖果、蘋果、橘子等等,還有二三十杯加了少許白糖的熱開水,每一杯裡浮著二枚紅棗、擱著一隻匙子(喝完甜茶方便取食紅棗)。這完全是最高規格的接待,令人感動。阿姨說烏飯是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月桃粽是端午節、糍是過年時必吃的節令食物。
二月初,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召集數位來自福建的馬祖媳婦,參與正月走親戚的活動。本活動希望達成的目的有三。一、在走訪的行程中,瞭解當初遠嫁馬祖的背景,和婚後的情感連結。二、體現政府關懷及深化新住民融入與認同。三、實地記錄馬祖與原鄉相隔數十年後民俗風情的延續及變化。本系列文章是針對第三項目的進行論述的。
農曆正月廿九日是馬祖人過「拗九」的日子,但是福州地區也有人做「送窮九」的儀式。「拗九」是閩東地區非常特殊的節日,而「送窮九」的儀式在馬祖從未出現過。所以,此事的由來有必要在此做一些說明。    

摜九

1
農曆正月廿九日是馬祖人「摜九」的日子,這是閩東地區非常特殊的節日。按理說,它不是馬祖特有的習俗,只因為後來地方政府介入取締,使本屬單純的禮俗成了不可說的「禁忌」,也使馬祖的「摜九」特殊性提升了許多。以「對策」應付「政策」本來就是民眾所擅長的,故長官雖三令五申的禁絕,而民間依然熱絡的進行著……
有些地方稱祭灶為「小年」,祭灶的日期也不固定。福州有「官三民四曲蹄五」的說法。在很早以前,馬祖有廿三、廿四的選擇,而且還要口誦「祭灶」頌詞。後來固定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晚上舉行,頌詞也漸漸失傳了。不管哪一天,在經濟困頓的年代,孩子們對此日的到來是極為渴望的。
二十四節氣的「冬至」,馬祖鄉親稱之為「冬節」,是一年中比較重要的節日之一。但隨著時代演進,經濟條件改善,它的儀式內涵、兒童的嚮往度等,都在改變或弱化中……。有關儀式補遺部分,請參考第5則的說明。本文是根據舊作增刪而成。

輾面 (挽面)

0
「挽面」也有人稱「挽臉」。是尋常的美容動作,是女士絞除臉上汗毛的過程。女子在出嫁前要請長輩為她除淨臉上的「軀髮」,所以,在馬祖它成了婚禮的儀式之一。這在其他地方是少見的。
浪岐島硩青

硩青

0
馬祖人在拜祭天地神祇時,會在供品上插花或插榕樹葉,這個動作馬祖話說「硩青」。硩的字義為壓,青的字義很籠統,它可解釋成黑色、深綠、深藍,此地做深綠色解釋。「硩青」的目的,不僅在避邪,同時有祈求生生不息的用意。
在姻婭的親屬網絡中,舅公的地位是很崇高的。無論是紅、白宴席,或是其他應酬,對他的招呼總是誠惶誠恐、是怠慢不得的。他是坐首席的人,首席的馬祖話說「大位」,「大位」所在,馬祖話說「上橫頭」。本文將介紹馬祖人「尊卑席次」的概念供大家做參考。
閩東、閩南的禮俗互有異同,馬祖人酬謝天地神明時所用的「刀鹽」,這是台灣禮俗所無。旅居台灣的鄉親,每次拜神時供桌上擺著「刀鹽」,總是令台籍鄰居感到好奇。
馬祖端午節有「送粽」之俗,這是喪禮的延伸。姻親長輩過世之後,第一年的端午節要送成串的粽子到他家,表示關懷心意。收受者會以紅紙花,紅筷子以及鹼麵當做回禮。
台灣婚俗中的「回門宴」,馬祖人是說「請轉馬」。但「回門宴」的性質已發展出新的意涵,而馬祖的「請轉馬」猶存古意。從文中敘述可知,餐宴嬉戲,樂而不謔;揖讓進退,不失禮數。彼此互動的過程,已為兩姓聯姻立下穩固的基礎。
「送棍」禮儀,表面上只是男方送禮品到女方家,但是,由禮品的送達,到女方的收受、回贈,不難看出禮俗設計之細膩。馬祖婚中的「房底酒」,實際上就是古禮中「合卺」與「交杯」的演化。禮失求諸野,誰說不宜。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