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袋」是護身符之一。「香火」有家族命脈之意涵,但鄉親們心中的「香火」卻另有寓意。祂是指地方正神而言,地方正神馬祖話說「地頭神」。長輩取「地頭神」的香灰裝在紅色小袋子裡,外寫神明尊號,並在左下角寫「香」,右下角寫「火」。長輩視祂為「地頭神」的分身,象徵家鄉神明永保本鄉子弟,諸事順遂,進而達到家族生生不息的心願。
透過信仰的力量,不論多遠的路途,不管多忙的工作,都會放下趕回家「擺暝」,共享人神團圓的日子。昨天下午二點起,是北竿塘岐村與後澳村的三座廟迎神繞境,相互尬乩成為百年的傳統,水部尚書府、蕭王府、楊公八使宮迎神繞境時間不同,各有傳統的路徑。各自擁有不同信眾,以及源自不同移民區的信仰圈。
在馬祖列島泛白馬王信仰裡,唯有坂里與白沙兩村在迎神遶境時,各家戶必備「馬草」,並夾帶「五穀糧秣」與「元寶」一併焚燒給尊王座騎白馬使用。農曆十三日傍晚時刻,中澳口白馬尊王廟埕前,就集結好迎神陣伍,由長老入廟恭請白馬尊王、白馬夫人香爐,並且迎金身「起駕」,隨即遶境進入白沙村平水尊王廟會香。
白馬尊王在馬祖是非常重要的神祇,祂的地位如同台灣的城隍爺。在四鄉五島中,北竿坂里正月十三的夜晚,民眾燒草料(馬草、馬糧)給白馬尊王的座騎,這是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這次社區劇場由台北愛樂與謝淑靖導演擔任編導,表演者全是馬祖在地的素人演員,也包括多位坂里國小的學童。辛苦排練的結果獲得滿堂彩,為本年坂里「元宵十三暝」畫下完美的句點。
「補庫」是馬祖重要且特殊的祭儀,老一輩「嫩貳」鄉親又稱它為「添庫」。它的意思是:充實神明財庫,以免神明經濟窘迫。多年前我曾在《馬祖日報》及《馬資網》刊登過相關的論述,但隨著歲月過往,如今又有新的體會及新的發現,所以重新整理和增刪,且附上照片供大家做參考。
莒光鄉的擺暝文化內容很豐富,因為地屬馬祖離島,傳統文化的「純度」保存較高。如元宵節抽「鄉運籤」的「做山獻」(做三獻)儀式,是各島所少見的。今天就利用此機會為大家做介紹。
多年前撰寫過《尋查閩越族蛙與蛇的圖騰崇拜》,也曾在連江水月刊89.8號發表過。上個月某國立大學中文系研究生,欲引用這篇文章,苦無全文資料,於是在我的部落格留言希望取得圖文,本諸文章理應濟世利人,因未存電子檔,慨然允諾重新打字完稿後寄出,今已寄出也備份在部落格裡存查,以利同道研究,更期待有識之士協尋蛙神三兄弟中「金甲將軍」下落,方能完成閩越族蛙神一族的拼圖。
鐵板大王宮,居民習稱「報亡宮」「報王宮」,位在天后宮右側,此宮肇建於何時已無可考。它在居民生活中有著重大意義,早年村中有人往生,喪家必須往此廟舉行一個報王儀式︰向大王秉報某人於某日某時往生,在陽間除籍進入陰間,請大王帶領亡靈好走,類似像報戶口的作用。
這是國語版的歌詞,由音樂家胡福和先生譜曲,故鄉國樂團於今年10月28日在馬港天后宮右側廣場演出。此外,故鄉樂團還應邀在馬中慶祝60周年校慶晚會中表演,節目精彩,獲得觀眾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