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前的馬祖,民生經濟落後,貧窮的生活方式,發展出許多令人聞之驚訝的習俗。因為民智未開,所以日常生活中的忌諱特多。舉例來說,女人分娩,古今中外皆視為大事,即便是醫療進步的今天,仍然有一定的風險存在。何況是從前,有許多突發的狀況是超出「穩婆」的經驗範圍。馬祖傳統習俗,新婦入門時就會在新房內安設臨水夫人的神位,馬祖話稱之為「房裡嬭」(ㄅㄨㄥˇㄋㄧㄝˊㄋㄝ+,pungˇnieˊne+),閩東一帶的鄉親尊祂(陳靖姑、臨水夫人)為婦幼守護神。雖然如此,地區仍有少數的老鄉,早在媳婦分娩前就把「地頭神」(村境正神)的香火供在家裡,讓神明守護著產婦,以求母子均安。現代的年輕人可以說她迷信,但卻是我們生命禮俗的內涵之一。
孩子出生後「伓好疼」(不乖。不好帶。ㄧㄥˇ兀ㄛ ㄌㄧㄤˇ,ingˇngo liangˇ)、夜哭不停、成長時不慎受傷、吃壞肚子、高燒不退、…過去醫療水準差,疑難雜症特多,所以,求神問卜的行動就伴隨著我們成長。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大人們說「犯鬼」、「ㄗㄨㄛㄎˋㄇㄨㄛㄥˇ」(tsuokˋmuongˇ)、「解悶」、ㄉㄛˇㄌㄟㄎ、(toˇleik)…等語彙。它們有一個共同的語意就是被鬼怪「蠱惑」,前兩個語詞(紅色字體)較通俗、較直接,它絕不會出現在謹慎過度、凡事忌諱的「嫩貳」(ㄋㄛㄥˋㄋㄟ^,nongˋnei^)阿婆口中。有「教養」的「嫩貳」阿婆,只會用後兩種詞語表示遭到鬼物迷惑的神情。說到這裡,我們無法逃避「ㄗㄨㄛㄎˋㄇㄨㄛㄥˇ」、「ㄉㄛˇㄌㄟㄎ」要如何書寫的棘手問題。
方言「ㄉㄛˇㄌㄟㄎ」的意思為「搔擾」,十幾年前我認為它的漢字應寫成「倒勒」,詞義等同國語的「倒懸」。後來無意間看了一本筆記小說,書中記載清朝初年有雜耍叫做「倒喇」,這是頭上頂著物品表演特技的功夫。乍看之下,以為它就是咱們這個詞彙的漢字寫法,然而經過三思,發現語音無法切合,所以只好「忍痛」的暫時割捨。至於「ㄗㄨㄛㄎˋㄇㄨㄛㄥˇ」的寫法困擾我很久了。它的意思是指被鬼怪附體或侵犯,從前我用「絕娩」,但總覺得心有未安,因為它必須兜圈拐彎的解釋,過程太過勉強。前一陣子祥官來電詢問它的寫法,我支吾半晌卻難以告知。這個語彙兩本福州方言詞典皆未收錄,本文題目用「絕問」,這是語音最切合的兩個方言字。目前也只能這樣了。
「絕問」和「燒菜飯」是有因果關係的。從前人在生活上過得不順心,或身體感覺不適時,甚至母豬死了,老母雞「癁瘴」(雞瘟。ㄅㄨㄎ ㄗㄨㄛㄥˇ,puk tsuongˇ)等,一定會聯想到是否有鬼怪作祟。若是看到孩子久病不癒,行動異常,當時的媽媽一定會開口承諾說,去「燒菜飯」(ㄒㄧㄨˇㄘㄟˋㄅㄨㄛㄥ^,siuˇtsheiˋβuong^)。「燒菜飯」的目的是提供極為簡略的飯食,讓鬼怪飽餐一頓,同時拿一些小錢後盡速離開,不要再騷擾孩子,讓孩子早日恢復健康。在此特別、特別…要提醒讀者朋友,「燒菜飯」不是敬神,只是提供一碗白飯,飯的上面插一雙筷子、放一粒酸梅或蜜餞橄欖。飯就擺在屋外地上,點一炷或三炷香,線香插在飯上或地板上皆可(圖1.)。點的香剩下3分之1時開始燒「楮衣」(ㄐㄧㄚˇㄧ,tsaˇi )。這是紙錢上印著衣裳、日用品的冥幣。隨著時代進步,陰間也改走流行風,目前坊間有賣色澤光鮮亮麗的花布(見下圖2.3.)。它音變之後鄉親們聽音辨義都寫成「紙衣」(ㄗㄟˇㄧ,tseiˇi)。此時當事者的媽媽會以誠懇的語氣,邊燒邊說:「吃飽後請趕快離開吧。」「燒菜飯」不能供應水酒及桌椅板凳,否則,讓他們感覺「賓至如歸」那就麻煩大了。
從前的馬祖長輩,對焚香之事極為慎重。因為線香代表對鬼神的「邀請」和「溝通」,一旦點燃,就會招來不速之客。家父母在世時,雜貨舖是我家經濟來源的主力,販賣的物品真的是「南北京果、華洋百貨」,不僅有文具、食品、香炮紙箔,甚至有五分珠、傷風克。所以,有時會點線香測試它的氣味。此時大人不忘吩咐,點的香要和地板隔空成平形狀,不可垂直豎立。假若要垂直插立,則線香須折斷如注音符號的「ㄣ」形(見下列照片)。我也看過隔壁伯祖母的店家,常把非年節時點的香,直接插在門柱上的簡易、克難的小香爐裡,既能聞其香味,又能拜天公,這可是「一舉兩得」的事啊。
「絕問」是形容鬼怪的作祟魔法,此語詞不能移作他用。但早先也被用在謔稱「阿兵哥騷擾馬祖美女」時。兒童被神明處罰多半是說「拍嘴 [卑頁]」(掌嘴。ㄆㄚㄎˇㄘㄨㄧˋㄅㄝ+,phakˇtshuiˋpe+)。坦白說,類似的民俗都是信者恆信的,從前醫療水準差,許多疾病的習慣名稱是代代相傳的。腮腺炎會讓患者臉頰、下巴腫大,所以,馬祖話稱此病為「豬頭ㄗㄨㄛㄥˇ」,一般人不會寫它的本字,哥哥、姊姊幫小弟寫請假單時,只好寫:「今天ㄨㄨㄨ因為長豬頭將,請老師准假一天。」此地的「將」是錯別字,正確的寫法是「瘴」。馬祖話將軍的「將」和「瘴」同音,所以有此誤會。從此以後,村莊裡的同學就稱患腮腺炎的小朋友為「豬頭將軍」。我當上「豬頭將軍」是在小學二、三(?)年級時。(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