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是閩東地區非常有代表性的兒童唸謠。許多《總集》性的出版品都以它當作福州地區的童詩代表,它有固定的句型、句數、字數。這首唸謠是我童年時學到的,原本並無名稱,為了方便整理或敘述,就仿效古書以首句為名之傳統,姑且襲用之。
記得念國小時,校內有許多超齡的學生。老實說,學長群中有些人會愛護小弟弟、小妹妹,但也有極少數人是扮演「霸」字號的角色。隨著歲月的淘洗,大家都已經為人父祖。有時在家鄉相遇,有時在旅台同鄉會活動,見了面,彼此互道近況安好,場面溫馨熱情。偶而說起陳年往事,哈哈笑聲,總是迴盪在彼此四週。
牛角中心國校的前身是復興國校。那時候學生人數眾多,老師總會吩咐高齡的同學維持秩序。當時的學童習慣用方言稱糾察為「警察」(ㄍㄧㄥ ㄐㄧㄚㄎˊ,king ʒiakˊ)。我一直搞不懂,為何同儕會在某一位「警察」的背後吼叫這首唸謠,而且還語帶輕蔑或調侃的。從前年幼不懂,現在成了老人還是不懂。算了!這些往事就不必追究了,我們還是來理解這首謠詞的內容與讀法吧。
根據慣例,先將其中的語詞和音理做個簡單的交代。
- 月:方言說兀ㄨㄛㄎ(nguok),這是大家都瞭解的名詞。它的聲母是發舌根鼻音兀(ng、ŋ),這個音不存在於今天的國語中,所以,一般人不見得都會唸得出。嬰幼兒在學習語言時都要經過模仿的階段,發音部位越靠近口腔前面,學習者越容易掌握、越容易學習,因為看得到、模仿得到。故小嬰兒最容易發出的聲音是ㄅ、ㄇ…等。最快學會有意義的語彙可能就是ㄅㄚˋ(爸)或ㄇㄚ(媽)。舌根鼻音的發音部位靠近喉嚨,小朋友看不到這個部位無從模仿,學習的難度就相對的提高。請大家注意聽,畫面中的小朋友,就是把舌根鼻音的兀(ng、ŋ)發成雙唇鼻音的ㄇ(m),這是正常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慢慢的就能體會和改進的。
- 幼幼:形容質地細嫩、柔細…等。它的方言讀音是ㄧㄨˋㄧㄨˇ。這個音節在閩東、閩南、客家等方言中是常見的。因為國語無此音節,所以,專家們未特別訂出拼音條例。國語無此音節但不見得方言沒有,反之亦然。有朋友認為應該標成ㄧㄡˋㄧㄡˇ,本人也尊重。只是「又有」實在無法等同「ㄧㄨˋㄧㄨˇ」,大家在念的時候,將此前、後高元音ㄧ、ㄨ快速的唸過去,再加上聲調之後,就是福州語「幼幼」的語音了。
- 桑樹:如果依據方言語音寫它的詞形,那應該寫成「蠶 [木臭]」才貼切。然而大家都熟悉桑樹的性質,若寫成本字反而難以理解。當初紀錄本唸謠時,是否要用本字書寫,曾經令我舉棋不定、左右為難。將來若有機會集結成書,還是以書寫本字為宜。因為桑樹葉子是蠶寶寶的食物,所以鄉親稱桑樹為「蠶繭樹」、「蠶囝樹」或「蠶樹」(見下圖)。這三個音在馬祖都曾經出現過。唸謠是韻文之一,詩文的語意讀斷,末尾成單數字者較順口。如,「朝辭、白帝、彩雲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等。所以,對幼兒來說,「栽蠶樹」較「栽蠶繭樹」容易學習。其次,福州方言的「樹」有文、白二讀,白讀音唸ㄑㄧㄨˇ(tshiuˇ),[木臭] 是它的方言俗體字。
- 跁跚:走路不穩、歪七扭八、…的樣子。此地做傾倒的解釋。是福州方言連綿詞之一。
- 伓像妝:形容人的行為乖張,或形容孩童頑皮、淘氣等。它可做責人的詈語,也可以做親暱的交際語詞,端視使用者彼此交情,或說話時的語境而定。
- 糖霜:即冰糖。
這首唸謠並不容易翻譯。雖然童稚味重,每一句話都不生澀,但句子之間的邏輯性不強,故翻譯時除了須發揮想像力以外,同時須添加一些情境。其大意如下:
天上的月亮皎潔又柔美。
我家後山種了桑樹。
桑樹傾倒了。
發現小猴子跟著猴媽媽,
小猴子很調皮、很淘氣。
每餐都要吃冰糖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