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方言難字解析:說「復」

0

字形表

字形表

「難字」的定義很難下,它未必是複雜難寫的字形,其難易程度是因人而異的。漢語、漢字承載數千年中華歷史文化,其難度之高不辯自明。即便學富五車的學者,也未必能全然通曉。所以,當你面對筆畫繁雜的某一個漢字時,會念、會寫、且能理解其義時,它就不是難字。反之,某些字的筆畫數不過三五,若不知其音義,必須動用字典查索,此即為難字,這是極淺顯的道理。今天,本單元推出新的主題,所謂的難易字,全是出於我個人的推估。

 

「復」,方言不僅可讀「包五切」。也能讀「夫木切」的ㄏㄨㄎ(huk)。因為前者大家較陌生,故今天就針對此音做分析。「切」是反切的簡稱,「包五切」也可以寫成「包五反」。它是告訴我們這個讀音是由「包五」兩字組合而成的。上字馬祖話念ㄡ(pou),下字馬祖話念兀ㄡ^(ngou^),上字取聲母,下字取其韻母及聲調,換言之,把紅色字組合起來就是「復」的方言讀音了,ㄅㄡ^ (pou^)的音就是如此得來的。這就是中國古代「反切」拼音的原理。本單元的反切,是個人根據閩東語的長樂腔調而製作的,目的是方便年長或未曾學過拼音的讀友使用。

 

「復」的甲骨文字形象人「以腳踩鼓風爐」的樣子。鐘鼎文卻增加了「ㄔ」的偏旁,楷書的「復」即源於此。「鼓風爐」的性質和作用,就類似從前馬祖的「風爐」(ㄏㄨㄥ ㄌㄨˋ,hung luˋ),也有其他村莊說「風櫃」(ㄏㄨㄥˋㄍㄨㄧ^,hungˋkui^)(見開版圖,灶的右邊木箱子)。單腳一下一下的踩著鼓風爐,和老鄉親一拉一推的抽送著風爐,其目的都是要增強風勢以助燃。因為要不斷的踩、不斷的踏,故引伸出「又」、「再」、「往返」、「來回」…的意思。《說文解字》「復」、「复」皆收。書上分別說:「復,往來也。」意思已經是很清楚了。又說:「复,行故道也。」文意是,行走已經走過的路。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無法和「一再」、「再三」的意思脫離關係。

瞭解音韻流變的人都知道,國語的輕脣音ㄈ (f)是在元朝時慢慢發展出來的,先前它都要讀重唇音的ㄅ(p)或ㄆ(ph)。一般人或許不知道「復」的方言可以念ㄅㄡ^,所以就取「又」字同時扮演ㄧㄨ^和ㄅㄡ^的角色。一字多用的結果,必然會妨礙到人際間的情意表達。所以,前人在「又」的旁邊添加「人」旁變成「仅」以為區隔。從此之後,「又」讀成ㄧㄨ^,而「仅」就讀成ㄅㄡ^了。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為「仅」的形體和「僅」的簡體字產生混淆了。

以下就舉幾個例子協助說明,句子後面( )內的文字是它的翻譯。

  1. 「你復(ㄅㄨ,pu)來了。」(你又來了。)
  2. 「復(ㄅㄨˇ,puˇ)是你。」(又是你。此處的復也可念ㄅㄨˋ(puˋ)
  3. 「復(ㄅㄡ^,pou^)總款!」(還是這樣。還是老樣子。)
  4. 「你復(ㄅㄨˋ,puˋ)去日本。」(你又去日本。)

同一個字因為下字的關係,所以有四種不同聲調的表示法。

(開版的風爐和土灶照片,由潘建國館長提供。)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