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唸謠教與學:〈依哥看親〉

0

依哥看親
依哥看親詞本

舍妹誕生時,外婆住在我家為媽媽「做月痢」(坐月子。ㄗㄛˇ 兀ㄨㄛˋ ㄌㄟ^ tsoˇ nguoˋ lei^)。那時候外婆眼睛尚未全盲,有時抱著襁褓妹妹幫忙顧店。顧店時老人家最常念的童謠有幾首,我至今印象還很深刻,〈依哥看親〉就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謠詞的意思是:

 

一根竹子細又輕,
阿兄騎馬來相親。
看見阿妹長得俏,
明年送禮來娶親。

 

整首唸謠的文詞很簡單,「嬝」、「裊」、「嫋」三個字是異體字,讀音相同,都是做「輕柔、柔軟、搖曳」的解釋。外婆沒念過書,這首兒歌應該是學習來的。猜想文詞的原創者一定是民間素人,因為若出於文人之手,絕不可能會用相同的「親」字做韻腳。在我的記憶之中,外婆念的第二句話常常有變動。有時念「過山依哥來看親」,有時會念「金剛馬母來看親」(由語音推定漢字寫法)。前一句不難理解,可是,後一句的意思「數十年如一日」,一直沒搞懂。外婆在我念初中時過世,當時也沒想到自己會走上方言研究之路,何況彼時又是如火如荼的推行國語運動時刻。所以,依樣畫葫蘆的跟著唸,完全不知道這是問題所在。

 

從前的馬祖交通極為不便,國軍來了以後,造橋鋪路是德政之一。因為陽關大道已開,許多先人走過的古道捷徑,如今早被埋在荒煙蔓草之中。老鄉親稱鄰村、外村為「過山」(ㄍㄨㄛ ㄌㄤ,kuo lang),是有它的時代背景的。現在的馬祖,島上的交通大為改觀。轎車已不再是奢侈品了,人們把走路當成追求健康的項目之一;把尋找「古道」、「魚路」當做文化事業在經營。古人若地下有知,必然會為自己「先生」而扼腕不已。

 

首句的「竹」是入聲字。所以,注音符號與拼音音標末尾有ㄎ(k),它是不發音

的,簡單的說,只是扮演「剎車」的功能。說的時候尾音要立刻收注,因為有它,才能顯現入聲「短而促」的語音特色。請大家仔細地聽我的音檔即可明白。為了好教、好學,我在改寫的時候把原始內容做了調整,但保留了最重要的韻腳。謠詞中的「輕」、「親」,在國語中是不能押韻的,因為前者以ㄥ為韻,兀(ng)是韻尾,而後者以ㄣ為韻,它的韻尾是ㄋ(n)。古漢語三個陽聲韻母ㄇ(m)、ㄋ(n)、兀(ng),到了國語消失了ㄇ(m),到了我們的方言—-福州語,三者歸一,換句話說,福州方言三個陽聲韻合併成一個兀(ng)。所以,《戚林八音》將「賓、兵;金、經;輕、欽;青、親;真、爭;新、星;音、英……」諸字全部收在「賓」字母(韻)內,也就是說,這些字在福州方言中都是同韻、可以押韻之字。如果把這些字和「安、骯;善、上;銀、營」諸字,請ㄢ、ㄤ不分,ㄧㄣ、ㄧㄥ難明的馬祖鄉親來念,說是整人也不為過。

 

既然有不同的版本,這表示它的來源多途。鄉親們若曾聽過,請比較不同的內容,尤其是第二句的「金剛馬母」到底所指為何?是外婆念走音了呢,還是出於我的誤聽。這可是我近十幾年來想要解決的問題啊。

 

各位朋友看到謠詞的內容,可能會認為敘述不合理、超現實、不合邏輯等。但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我聽到清亮的童聲,眼前浮現的卻是:一個慈祥的姥姥…,抱著襁褓女娃…,以手臂當搖籃…,正哄她入睡的安詳畫面……zzzz…。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