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俗諺語珠璣:話無講 [勿會] 記時 墿無行生青苔

0

 

【本義】

某些話題要經常翻出來說說,否則容易遺忘;道路要時常的踩踩走走,不然的話會長出青苔來。

 

【引申義】

前半句強調溫故知新的重要,後半句說明保持靈動,事物方能維持不腐不敗。兩句話可分用,也可以連用,得視實際情況而定。

 

【註解】

  1. 記時:泛稱能記得、不忘事、記憶力等意思。
  2. 行:此字不但有破音字,而且又有「文白異讀」的現象。做名詞「行列」義時,方言讀ㄏㄛㄥˋ(hongˋ)。當動詞「步行」義使用時,方言讀ㄍㄧㄤˋ(kiangˋ),它們是破音字的關係。做「步行」義使用時,方言白讀音為ㄍㄧㄤˋ(kiangˋ),而讀ㄏㄟㄥˋ(heingˋ)的是文讀音。後來為了方便區隔文字的音義,社會上又出現一個俗體字—-「[足行]」,它國語念ㄒㄧㄢˊ,可惜我的電腦無此字。不過,它也沒有被保留下來。
  3. 墿:道路的方言俗體字。

 

【史鑑】

想要牢記重要的話語或詞彙,不斷的複誦是方法之一。從前馬祖老鄉親認為,晨間大聲朗讀會「敆腹」(ㄍㄚㄎˋㄅㄡˊ,kakˋpouˊ),意思是說:早晨朗讀會記得牢。經驗中有時候刻意問別人某事,對方可能無法立即回答。必須用旁敲側擊、邊聊邊提示,讓他逐漸的打開記憶匣子。我記學生名字的能力一向良好,可是,近幾年來這種功夫正快速的流失中。解決之道就是經常點名,藉此可幫助恢復記憶於什一。

 

「路不常走容易長青苔」,這句話的道理很淺顯,語義在強調「動」的重要。古代「陶侃搬磚」的故事,想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清朝中興名將曾國藩,嚴格來說他只是一個傳統的士大夫。但是,他熟讀兵書,組訓湘軍時特重軍士的操練,他在《治兵語錄》書中,曾勗勉屬下要對「公」等字下功夫。若非如此,最後必淪為紙上談兵。他的兵學理念,主張「個人步技」及「團體擺陣」相互為用,所以最後才能殲滅長毛。總而言之,有「動」才能「活」,能「活」才能談「希望」。

 

【運用】

重要語詞當下忘記該如何說時,有人會邊敲頭邊說:「話無講 [勿會] 記時,墿無行生青苔」以化解尷尬,這也是說話人表示懊惱之意。咱們馬祖另有一句諺語也很傳神,「只敆嘴口會講 [勿會] 出」(要說的語詞或人名已經到舌尖了,但就是說不出來。)

 

如果某人因聒噪而被指責,被指責的人卻以「話無講 [勿會] 記時,墿無行生青苔」來回敬對方,那他就是「皮肉癢——討拍」

(本俗諺語是由林元忠校長的尊翁林宜水先生提供,謹致謝忱。)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