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飛麵」,這個詩意盎然、讓人浮想聯翩的名字,其實是早年馬祖民間自製的一種麵食。與細條狀的白麵或黃麵不同,這種麵寬而薄,薄的可被風吹起,一片一片酥酥乾乾地盛在紙袋內。因其易煮易熟,馬祖人用來當點心,甜鹹皆可;但煮甜得更為常見。
水滾時入麵,即時撈起,視個人喜好加砂糖。講究一點的,另外打入一枚鴨蛋(雞蛋易散開),黃裡帶紅的蛋黃,在玉脂般麵片旁邊,浮浮沉沉。捕魚的一早吃了出海,種田的喝了上山,是馬祖「白丸」之外的另一道精力湯。
「風飛麵」是桃園大湳市場「曹師傅麵店」製作的,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店主曹常灼先生南竿牛角村人,民國57年來台灣,先在景美學做燒餅油條,計劃學成之後,返回馬祖開早餐店;後來接受同鄉建議,到桃園大湳永福街馬祖人聚居地,租屋賣早點。
早餐店初時不順利,轉去萬國餐具上班,並在大溪僑愛買了一戶平房,太太也到附近的聯福製衣廠工作。
僑愛新村是眷村,住了許多現役與退伍的外省老兵。曹常灼開始做包子、饅頭、花捲,每天騎腳踏車載著在附近叫賣,很受眷村住戶歡迎。不久在僑愛市場租了店面,除了包子饅頭,也做各式白麵、餛飩皮,零售批發。
曹常灼說:「民國64年蔣公逝世那年,各路人馬從南到北往慈湖謁陵,每天都有。遊覽車一台一台絡繹不絕,都要從僑愛過。司機熟門熟路,知道我的饅頭包子好吃,都會停下,謁陵客人手一袋,當作午餐、晚餐。那一年生意火紅,全家忙得不可開交。」
民國92年,僑愛新村改建,市場遷移,曹常灼重新回到熟悉的大湳市場,開設「曹師傅」麵店,繼續營業;因緣際會,買下這間現已價值不菲的店面。
曹常灼跟太太每天凌晨三點起床,開始和麵,一直工作到中午,將近10個鐘頭都是站著。別的行業有休假、例假、國定假日…。他們除了端午、中秋休息一天,過年休三天之外,全年無休,多少年來都是這樣。星期日更不能休息,因為星期日大家放假,上街購物買菜的人多,麵店生意最好。
「曹師傅」麵店每天要做20幾包麵粉,一千多斤。除了兒子、媳婦,連孫子也在店裡幫忙,還雇了兩位員工負責外送。馬祖也有客戶,每隔幾天冷凍快遞20公斤的水餃皮、餛飩皮,分別寄到南竿、北竿、白犬。
儘管生意繁忙,曹常灼還是堅持製作僅佔營業額極少分量的「風飛麵」。他說:「馬祖來台的依伯、依姆特別懷念這味,甚至從板橋、中和專程來買。」
「風飛麵」,也有人說是「風吹麵」,在馬祖已經消失多年。曹常灼先生將之在台灣再現,像一陣記憶之風,越過聯福製衣、繞過萬國餐具,把馬祖人吹到50年前柴火熊熊的灶邊。那碗清甜溫熱的麵點,此刻就在眼前,在「曹師傅麵店」的門框上無聲而又熱切地招喚著。
(註:聯福製衣與萬國餐具皆在桃園八德,是馬祖人初來台灣,最多人在此賺食的兩家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