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處在年後邀集八位來自閩東一帶的馬祖媳婦,參與正月「走親戚」的活動。執行本案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此行,能訪談福建女兒當初遠嫁馬祖的背景,與婚後的情感連結。其次,落實政府關懷及深化新住民融入認同的政策。同時實地瞭解馬祖與原鄉相隔數十年後風俗民情的變遷情形。在活動的過程中,因為建國兄、桂香女士、學興先生、繼宗老弟以及旅行社蕭欽國經理的行程安排與影像紀錄的協助,不僅使本計畫執行得周備而順利,且讓宏文和我感到收穫良多。
計畫雖然詳贍,但出發之前,吳處長還是約了隨行的夥伴做意見交流。當我了解團員的「外家」(娘家)背景之後,對此行的「成果」充滿了期待。處長貼心的表示,對文字紀錄的內容不預設主題,一年之內不限「繳卷」時間。聽此一說,大喜過望。我常自省,近二十年來對馬祖文化的認知與整理,已有一、兩分小成績。此次「走親」之旅,能讓平常著墨較多的領域得到印證與闡述,這確實是得來不易的機會。
出發之日,春寒料峭,返鄉興奮的心情勝過年節歡樂的氣息。船行海上,雖然搖晃顛簸,而彼此談興不減。杜甫「青春作伴好還鄉」的心情,在此表露無遺。短短25分鐘的航程,當年曾令多少個家庭破碎。如今,不僅通郵、通話、通航變成可能,甚而聯姻成親,這些都是拜開放政策之賜。在「北竿—黃岐」、「馬尾—福澳」未通之前,返鄉之路必須繞經港、澳。到達彼岸,舉目而望,馬祖卻近在眼前。漆寫「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船隻,和「閩連00號」的漁船,海上交會如織。「連江」一縣兩府舉世無雙的奇特現象,可謂莫此為甚。
我出生於1949年之後,兒童時代曾「親眼目見」(權宜注音ㄑㄧㄥˋ兀ㄤ+ ㄇㄛㄩㄎˋㄍㄧㄢˇ,tsingˋngang33 mφykˋkiengˇ)村莊裡的部分人家,因為海峽之路一夕阻斷而天倫乖隔。孤兒「寡母」在貧瘠的島嶼上辛勤的生活;有人因為來馬祖補漁網、討生活,結果立了新的門戶;也有被強徵錨纜(ㄇㄚ+ ㄌㄤ+,ma33 lang33)載運軍需,使得父子與原鄉失聯…。在看海的日子裡,望你早歸,是年節拜神祭祖時唯一的祈禱語。「一年準備,兩年準備,…三年…,四年…,五年成功。」但是…。光陰一天天的過去,說不完的大時代悲劇,不過增加了許多歷史故事而已。今天,我們何其有幸,能坐在25分鐘航程的船上鼓浪前進。因為有人一輩子盼望不到。兩岸「生活圈」雖已成形,但政治上的詭譎氣氛卻依然存在。身為庶人小民的我們,每思念於此,莫不衷心盼望,兩岸交流的前景能似錦如春。
- ※ ※
船抵黃岐,午餐後,立即驅車直奔福安。大陸幅員大,兩點之間的車程距離,動輒以「鐘點」為計算單位。車行呼呼,走親團的團員們近鄉情不怯,早就把預定到達的時間通報了家人。榮光兄建議,利用車行時間,大家不妨彼此瞭解,並述說此行的感想。緊接著,麥克風如同接力棒,幾番遊走輪轉,有人大方表白,有人靦腆謙讓。幾天相處下來,話匣子漸漸打開。言談之中不難發現,人人心路歷程的轉折如出一轍,由委屈隔寞到深受鄰里的敬重,從「只愛我所愛」到認同孤島,在在說明離鄉背井的女性同胞,其過人的堅忍性格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此次陪同「走親」,我感受到細珠家人及鄰居的熱情,阿姨歌聲極為嘹亮。表姊加入和阿姨合唱時,感覺上原汁原味的唱腔,相較於台灣客家庄的山歌對唱,是另有一番「風味」的。首次品嘗畲族的點心,那特殊處理過的黑米飯,霑著糖粉,嚼在嘴裡猶有草香。阿姨梳著傳統的髮髻,俐落而典雅。她搬出壓箱的女紅成品,每一件都吸引住桂香和楊媽媽的目光。畲族文化的深邃,真是令人著迷。
第二天來到台江區惠雲的娘家,見多識廣的父親,爽朗豪邁的言談,讓人如沐春風。尤其是講到賺錢與消費應取得平衡的人生觀時,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母親慈祥溫婉,展示惠雲出閣時的品物,不難看出,惠雲的神情依舊是情切依依。惠雲來馬祖較早,如今是仁愛村村長的夫人,處事明快周延,頗有乃父之風。
行程往前,到了嶺南,馬祖人的口語說ㄌㄧㄤˇㄋㄟㄥˋ(liangˇneingˋ)秀燕的家在此,這裡也是許多馬祖陳姓人家的原鄉。秀燕媽媽來自四川,說到媽媽勤儉持家,堅毅不拔的往事,無不令人動容。被稱為「參謀長」的陳村長,以如數家珍式的為大家做環境簡介,說明嶺南地靈人傑、人才輩出的當然道理。小時候,我看過一張工筆畫的「嶺南形勢圖」,我藉機問村長此圖所指之方位。村長說,滄海桑田,一切都已成為記憶之片段了。
下午到梅花,走訪秋鶯、碧容的家。兩人是表姊妹,在原鄉時就走得近。所以,秋鶯念高中的女兒曾經說過哪些有趣的方言詞彙,碧容都能順口說出。大家坐定,享受「魚丸」、「魚湯」的滋味。梅花的魚湯向來有名,「魚湯好食著細膩」是當地的俗諺語,語意在警告大家要小心魚刺。我一時靈感來,內心想著,若改成「梅花魚湯野有味,魚骨著細膩。」有押韻又不失原味,豈不是更好!當然,這不過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為我們導覽的是秋鶯舅舅,他是當地的佈道家,口條非常清晰。登上將軍山,琅岐、壺江,尺寸千里。遠眺一髮青山,那虛無飄渺之處,就是東獅(東沙、白犬)二島。值得一提的是碧容的姨嬤,老人家個性開朗,知道遠客來訪,特別梳了「扁鈀髮髻」等候我們,同伴眼睛一亮,插了紅花的髮髻,頓時成了相機的焦點。
在「回娘家走親」的過程中,我們參觀了兩個景點。福清石竹山的道教聖地,宮觀規模很大,但祈夢的法事和北竿、莒光並不相同。拜訪林秀家之前,途經鶴尚「九頭馬」經典民居,傳統建物雖經文革的破壞,歲月風霜的「摧殘」,但吉光片羽的物件仍令人神往。萍水相逢的大嫂,熱心的為我們講解發生在這裡的故事。也因為如此,使到達林秀家的時間一延再延。
經過田園,又窄又彎的通道考驗師傅的駕駛技術。來到林府,祠堂內擺好了迎賓點心—「太平」魚丸。大夥自我調侃,回憶從前出門做客前,父母親「三行兩交代」的告誡,「別把點心吃光,要留一些,以彰顯家庭教養的成功。」主人熱情,客人「勇猛」,有人連吃兩碗才肯罷休。
林秀的婆家和潘兄有親誼關係,兩家早已熟識,此次在大陸會面,情感交流自然而親切。林秀介紹父親的手藝精巧,木作成品實用而牢固。目前經營餐具事業。和叔叔交談,獨特的商業經營理念,令人佩服。我到住家附近溜達,半毀的雞籠讓我如獲至寶。因為當初編方言資料庫時找不到實物拍攝,沒想到今天「得來卻毫不費工夫」。
林丹的家鬧中取靜,居家環境有城市的便利,也有公園的綠意。室內布置極為雅緻。兄長很健談,而且駐顏有術,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小許多。當他報出歲數時,引發一陣驚呼。嫂嫂熱情,準備了豐盛的傳統糕點。如,莓梨糕、塌塌粿、千層糕…等。因滋味有翻新,和記憶中的味道有點不同,但精美的包裝使質感提升不少。大嫂把普通的福州零食「橄欖」(ㄍㄚˊㄌㄤ+,kaˊlang33)和「家產」(ㄍㄚˋㄌㄤ+,kaˋlang33)諧音,在年節中「喝采」非常討喜。「橄欖、橄欖,家產、家產。」(請用方言念。)不禁讓我想起,從前牛角有一位曹姓的年輕小伙子,靠一隻奄奄一息的老母雞,白手起家闖出一片天的故事。
最後一天來到「曉澳」,榮光兄的家在此。前後五天的「走親」聯誼,都是拜訪娘家親人,而這一天壓軸行程榮光兄別出心裁,由他的老師邱玉明先生陪同地方耆老,也是閩劇專家的吳振泰老先生和我們見面。老先生有些重聽,需靠邱老師近距離的說話才能溝通。吳老先生是曲藝大師,因為閱歷豐富,這對創作劇本頗能左右逢源。故創作的劇本質量均佳,得獎就如同探囊取物。1949年之前他兩岸走透透,即使海峽路已斷,猶能揚起風帆,載著蝦皮到基隆販賣。他的「講古」印證了家父、母在世時常說的牛角從前的繁榮景象。每年夏天都會有來自福州的戲班子,在沙灘上搭戲台演出的情形。尤其說到江湖術士「拍鐵鐧(ㄍㄤ+ kang33)賣膏藥」,在牛角穿幫演出的往事時,我心為之莞爾。
午餐後,搭車趕到黃岐。在登船前的空檔,宏文帶著潘兄和我,走小路、穿陋巷,參古廟、看民居,領會黃岐古老的另一種面貌。從「鳳岐」到「黃岐」,再聯想到東引「樂華」定名的過程,是學術性的課題,也是民俗性的認知,拍了許多照片,40分鐘的黃岐瀏覽,收穫滿滿超過多次黃岐之旅的總和。
※ ※ ※
蘇東坡在〈赤壁賦〉中說:「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用這句話來觀察兩岸文化的分流與淵源是非常貼切的。從「變」的角度來看,兩岸分隔數十年,各自吸納不同的文化後發展出新的風貌。但是,若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彼此依舊保留了許多傳統元素,這是文化同源的事實。幾天來的參訪,我體會頗深,就決定從文化的角度將心得暫分成:民居、語言、歌謠、生活、習俗、語詞差異、地名解析…等數個專題進行介紹。其實,這些課題每一項都能寫一篇碩士論文,我只是將走馬看花所得,和平常關注的事項相結合,然後把心得和大家分享而已。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