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北竿「上村」

0

最近為了考述馬祖地名,特別翻閱了各鄉的《鄉志》。馬祖幅員不大,各鄉的語言、民俗、特產…等內容幾乎相同,唯有地名的介紹才顯現各鄉的主體性。這些內容可看性極高,但還是有一些需要補充、修訂的地方。我們不諱言的說,考證地名有時不見得有答案,但既經一番努力,若仍然無法「破解」,那只好暫時擱置,以待後之君子了。

 

《北竿鄉志》在介紹芹壁上村時說:「上村本地人稱ki—wei(ㄎㄧˋㄨㄟˇ)。」並在按語中說:「…名稱由來,經多方考證仍無確切說法。」既然如此,本人就訪談不同年齡層的鄉親,進而以音理等條件加以說明,希望能對問題的釐清提供些許幫助。

 

個人認同《鄉志》編撰者的作法,先將語音保存下來,然後再慢慢地找答案。根據我的理解,一般研究方言的學者,不太想對人名、地名、虛字等問題進行費神的考述,因為地名「變數」太大,這牽涉到最原始的命名者,一剎那靈光乍現時的主觀認定。而人的命名,有時會依命名者的理念、個人好惡、或對被命名者的期待等因素做不同的稱謂。何況對同音字特多的漢語和字而言,考證起來那是困難重重的。記得小時候到陸軍醫院求診,我的姓名就曾被醫官寫成「陳高治」、「陳國志」或「陳高智」。虛字更不用說了,因為是語氣詞,只要是音同、音近的字形都可以互相替代使用,這讓人誤以為毫無章法可言。既然同音字多,那非得靠聲調來「別義」或「別異」不可了。這就是我在考證方言時,非常重視聲調是否正確的原因了。考證地名必須實地做田調,訪問對象的年齡、身分背景,應包含老、中、青三代不同教育程度的在地人。如此嚴格的施作,方有周延的結論可言。只是結論歸結論,是否就是原來的答案,誰都不敢掛保證,只能說合乎邏輯即可。尤其是地名,起初或許只是村夫民婦隨口而稱,「土直」與「俗鄙」在所不免,我們可以用學理解釋它,但若以主觀意識強人從己,那對問題的解決,可能是緣木求魚了。

 

中學時代,有一位王姓同學家就住在北竿上村,那時禁止說方言,課餘閒聊時,他私下會用方言說住家地名,每一次我都錯聽成ㄎㄧㄨˋㄗㄨㄧˇ(khiuˋʒuiˇ),聽錯音的漢字可寫成「翹喙」,語意為「翹著嘴巴」。直到志明兄任職北竿稅捐站後,聚會時常說北竿往事,此時方知上村應發ㄎㄧˋㄨㄧˇ(khiˋuiˇ)的音。去年12月中旬,中學同學會在台招開,一見到王兄立即請他開金口發音,我則以手機錄音,雖然會場聲音吵雜,但在地人說村名的聲音依然清晰可辨。聲音掌握住了,惟漢字如何書寫,考證起來又是一件棘手的事。

 

王兄與我同齡,土生土長於斯,他的發音應屬道地正確,但問他貴村取名之緣由,他也不甚了了。職是之故,只好多方請教查詢,綜合各方意見,語音和王兄相同,而漢字的寫法則多見參差。最常聽到的說法有下列兩種,請大家參考之。

 

  1. 起桅:有北竿鄉親認為ㄎㄧˋㄨㄧˇ是表示「了不起」、「傑出」、「厲害」等意思。進一步詢問他們如何書寫時,則表現出一臉茫然。感謝侯村長的一番考察,有社會賢達認為應該寫成「起桅」。理由是:「上村地勢高,當年有散兵游勇在附近聚集,若有行動必豎立桅桿、懸掛旗幟以為號令。」此說雖符合馬祖當時「無政府」情況,但是字形和實際語音完全不合。福州方言的聲、韻、調變化極為複雜。凡二字組的詞彙在口語表達時,前字的聲母不變,但聲調會隨下字的聲調而變。而下字的聲調不變,但是聲母會隨上字的韻尾而變,這是研究福州方言的人都知道的條例。若村名果真是寫成「起桅」,則它的方言會變音成ㄎㄧˇ ㄨㄧˋ(khiˇuiˋ)。因為「起」是上聲(國語念ㄑㄧˇ),「桅」是陽平(國語念ㄨㄟˊ),所以有此變化。若鄉親們心有疑慮,我們不妨舉同樣聲調結構的語詞來比較。請大家用方言念下列語彙:「主人」、「買魚」、「海洋」、「整齊」、「假錢」…等。這幾個語詞都不難,大家一念就知。所以,「起桅」的故事雖然英勇豪邁,但是,在語音條件的衡量之下也只好忍痛割捨了。
  2. 欹髻:這個名稱是家住北竿板里村的俊傑告訴我的,他從當地耆老處及其他文獻上得知。此說值得重視,他進一步告訴我,從龍角峰廟往前看,其山之峰頂如同傾斜的髮髻,這就是上村得名之緣由。「欹」的字義是傾斜,方言念ㄎㄧ,「髻」是髮型之一(見下圖),方言說ㄍㄨㄧˇ(kuiˇ)。ㄧㄨ(iu)和ㄨㄧ(ui)的音節在中國南方方言,如,閩南、閩東、客家等方言中是普遍存在的。我在《連江縣縣志‧語言志》中有詳細的說明。若有朋友用ㄍㄨㄟˇ(kueiˇ)來注音,我也尊重。「欹」的方言是陰平調,「髻」的方言是陰去調,兩者相加組合,才能吻合鄉親的語音。類似聲調結構的詞彙有:「花菜」、「心意」、「家教」、「書店」、「新店」、「花旦」…請大家用方言念就可明白。我之所以認為此說有意義,是因為手邊有一份北竿耆老的長篇七言敘事詩,其中有兩句話是「只派上去金雞确,再行過去教半山」。讀書不多的鄉親難免寫錯別字,「雞确」應該寫作「雞髻」才對,它的意思是「雞冠」。「教」的方言說ㄍㄠˇ(kauˇ),是「遘」的錯別字,字義是「到達」。錯字訂正後可以作如下的翻譯:「這裡往上走是金雞髻的地方,再走一段路就到達半山了。」「金雞髻」推測可能就是上村了。
梅花阿嬤的髮髻圖              

 

說了半天,應該要下結論了。我個人認同用「欹髻」。「金雞髻」的金在此沒什麼意義,它只是湊足七字達到順口而已。無論是雞的冠,或是人的髮髻,它都是在動物的最高點。至於是端正或是傾斜,那是出於第一個命名者的主觀感覺了。

 

感謝:鵬雄、紫開和俊傑提供資料與寶貴的意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