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頂著夜風,參與「燒馬糧」祭典,體感溫度只有五度,以至今日受風寒感冒,下午抱著微恙的身子,受邀文化處與文化部文資局聯席座談,到場才知道主題是「馬祖擺暝列為國家級祭典」,與會在地文史工作者建國兄、桂香、建華皆極力論述馬祖列島擺暝祭典的獨特元素,而我也呼應馬祖人「擺暝」的價值,以及祭典背後所連接的文化與社會脈絡,列舉三項包括:1.珍視閩越族圖騰信仰在馬祖廟宇潛質的發展。2.重視北竿島百年發展出「扛乩」的社群網絡關係。3.在地化祭典發展出獨特的常民生活美學,如各村廟的鼓板樂等。經一番熱烈討論,文資局所聘的中央委員肯定馬祖列島的擺暝祭典,確認具有國家級價值,但必須補件與更多的基礎調查,趕在今年前完成申報手續,明年才能有機會授證為國家級的祭典。因此,這樣的契機有賴我輩共同努力,讓馬祖擺暝祭典成為全國的文化亮點。昨日的「坂里十三暝」系列活動,正式點亮了我們無形文化資產的新希望,我也看到了鄉親抱著家有喜事的心情,全島總動員一齊來擺暝。
坂里白馬王十三暝
雖然每年「坂里十三暝」都會參與「燒馬糧」祭典,同時以文史工作者記錄與觀察在地的民俗的發展,今年多了在地素人演藝「白馬尊王」傳奇,以及祈福盛典、出宮與入駐公館的儀式,補足傳統祭典的缺憾,同時「白馬尊王」傳奇的音樂劇,讓「坂里十三暝」更有看頭。就「坂里十三暝」主神「白馬尊王」信仰,原承襲於原鄉長樂市鶴上鎮旒峰白眉村「白石境射鱔尊王」廟的習俗。傳到坂里後經過在地化的發展,過去村裡耆老傳言半夜子時,常聽到掛鈴馬蹄聲,認為是尊王騎著白馬代天巡狩;同時亦流傳一段俗諺「坂里白馬王十三暝,普降甘霖泓潤萬物」。
在馬祖列島泛白馬王信仰裡,唯有坂里與白沙兩村在迎神遶境時,各家戶必備「馬草」,並夾帶「五穀糧秣」與「元寶」一併焚燒給尊王座騎白馬使用。農曆十三日傍晚時刻,中澳口白馬尊王廟埕前,就集結好迎神陣伍,由長老入廟恭請白馬尊王、白馬夫人香爐,並且迎金身「起駕」,隨即遶境進入白沙村平水尊王廟會香;「座駕」片刻後,巡返坂里村,沿途火樹銀花鑼鼓喧天,信眾門前候駕接香與燒乾草回敬,抵達坂里大宅院時,捧請白馬尊王香爐與恭迎金身,駐蹕「公館」過夜,神與人共賞擺暝文化祭!
白馬尊王的信仰
馬祖七十餘座廟宇中,以泛白馬王體系勢力最為龐大,被奉為聚落的主祀神共計十二座,可謂是民俗信仰的強宗。
歷史上記載:戰國中期,越王無疆遭楚國所滅,越國王族無諸率遺民向南湧入福建,開始了閩越族建國時期。無諸起兵助劉邦擊敗項羽,受封為閩越王。漢武帝時,閩越王郢發兵進攻東甌與南越兩個鄰國,不久閩越國內部發生內訌,餘善殺其兄郢自立為王,公開反漢。最後漢武帝派軍剿滅閩越國,強制將閩越遺民遷往江淮一帶,一部分不願降漢的閩越族人,流落山林與滄海中討生活,淪為山都木客、曲蹄蜑民。
閩越王郢第三子騶寅,別號白馬三郎,正是福州白馬尊王信仰圈的主祀神,受歷代朝廷敕封,神格不斷抬升。《三山志‧祠廟》記載:「鱔溪,沖濟廣應靈顯孚祐王廟,鼓山之北,大乘寺之南,山峽間有二個水潭:下潭寬六丈,深不可測。距上潭五里。昔閩越王郢第三子具有勇力,射中大鱔於此潭,其長三丈。土人因為立廟,號白馬三郎。唐貞元十年,觀察使王翃旱禱得雨,崇飾廟貌,自後太守躬禱則應」
從此以後成為中國歷代官方祈雨之神。歷史越往後發展,神話事蹟更趨向完整,受到清代乾嘉時期《閩都別記》的影響,故事情節更豐富而完整。
《閩都別記》第228回裡話本說到:無諸傳騶郢為閩越王「騶郢有第三子名寅,年少英勇,精於騎射,百發百中,常騎白馬,軍中號為 “白馬三郎”,鄰國皆懼。是時諸變皆定,百姓安堵。唯鼓嶺下之大鱔魚、長樂之惡豹,食畜傷人,大為民害。白馬三郎匹馬先至長樂除豹。上山尋訪,惡豹正在山巔,負隅食人,被三郎二箭射中腰肋,仍立不倒。連射了二箭,皆中喉肚,又不動。近前視之,原來活豹被射變為岩石矣,其害遂除。現在長樂十七都地方,有豹變石,即當日射豹之古跡也。三郎既除了惡豹,回來再除惡鱔。那鱔長有三丈,大有數圍,在鼓山北深潭中,時常出現食人。人雖遠離,亦能搶至,咬入潭中食之,似風似箭,極快, 人皆奔走不及。三郎挾弓矢至,那鱔正在潭面,即發一矢,正中鱔喉。巨鱔跳起空中,把尾將三郎連馬捲入潭中,頃刻人、馬、 鱔俱休矣。因為民除害,民皆感念,立廟祀之。取鱔魚之頭為香爐,後此爐被紅毛盜去……」
這一段傳奇造就白馬尊王信仰不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