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是單音節的語文。同一個形體的方塊字,有時會有不同的聲調讀法,一般人將它理解成「破音字」之一,而聲調的不同往往就是詞性、字義的不同。在台灣,這種語言現象可視為《修辭學》的「轉品」,在大陸則稱它為「詞性活用」。「秤」是常用字,它在馬祖話裡有兩種讀音,它念ㄘㄟㄥˇ(tsheingˇ)的時候是名詞,指的是度量衡的工具之一。念ㄑㄧㄥ(tshing)的時候是當動詞使用,是表示秤斤兩的動作。
在馬祖,市場秤重交易用市斤,一市斤等於五百公克,若依官方標準計算,它折合十三台兩有餘。但是,台灣用的是台斤、台兩,一台斤是六百公克,換算結果就是半斤八兩。雖然單位名詞相同,但實際重量有落差。外地人在此消費,由於認知不同,難免會產生一些誤會。再加上飄洋過海的運費,物價必然高過台灣許多。不明就裡的人說是偷斤減兩,可馬祖鄉親也覺得委屈。若爭執無解,有時還得勞駕警察來排解糾紛。真正的斤兩不足馬祖話可以說「走偷」(ㄗㄡˇㄌㄡ,tsouˇlou),也可以說「跑秤」(ㄆㄡˇㄘㄟㄥˇ,phouˇ tsheingˇ)。「走偷」有時是玩笑話、戲謔語,但「跑秤」絕對是負面的語彙。所以,使用時要謹慎才好。
小時候家裡開雜貨舖,「秤」的使用是家常便飯。而我對使用傳統秤(如下圖1)總是視為畏途。若「秤洽好」(ㄑㄧㄥ ㄎㄚㄎˊ ㄏㄛ+,tshing khakˊho+),商家吃虧。若「秤洽平」(ㄑㄧㄥ ㄎㄚㄎˇ ㄅㄤˋ,tshing khakˇpangˋ),則買方不悅。(「洽」在此是副詞,其字義有「太、甚、很…」等。閩南語寫成「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有時碰到不老實的顧客,看到小孩持秤,他會故意在「秤花」(秤桿上的刻度。ㄑㄧㄥ ㄏㄨㄚ,tshing hua)上做文章,甚至動手將秤錘稍稍往前移,趁機佔小孩子便宜。小爭執時有發生,站在和氣生財的道理上,處罰自家人變成了潛規則。後來我家購進新式磅秤(款式秤如下圖2),而且是牛角第一家使用,我把新秤視為珍寶,從此我顧店無後顧之憂。因為再無被「不良大人」欺騙和被父母責罰的事情發生了。
民國51年(?)正月十五,牛角大澳老街發生火災,中心國校的「育才樓」正在施工,國軍弟兄蜂擁而上的協助滅火,各家戶也忙著搶救自家的貴重物品。大哥年長知曉物品價值的輕重,首先抱走抽屜裡的「數簿」(帳冊。ㄙㄨˋㄅㄛ^,suˋβuo242)。我則驚嚇過度,四顧茫茫,只好抱著「價值連城」的秤站在一旁發呆。媽媽非常鎮定,說時遲那時快,立刻把我懷裡的寶貝秤搶走,並且摔在一邊,然後吩咐我揹著躲警報用來裝乾糧的小布袋,「做死命」(ㄗㄛˇ ㄌㄧㄇㄧㄤ^,tsɔˇli miang242)的跑到中隴外婆家寄放。
牛角老街有一口水井,水質甘醇,因為飲用的人多,每逢乾旱時節,水井每每乾涸見底。有鄉親建議平時加蓋加鎖,只在固定的時間開放分配汲水。水量多打水不必久等,而且經過沉澱,水質更是美好。因此,這個建議得到多數人的附議,同時也決定了開放的時間,最後講明以我家店面掛的時鐘為準。協調會結束,有一位阿婆提出異議,因為她對我家的掛鐘準確度有懷疑,她說這個時鐘永遠都是指著12點,原來她誤把櫃檯上的新式秤看成時鐘了。
使用傳統秤必須雙手並用,所以,機靈巧詐的人往往會以「變馬法」(變魔術。權宜注音ㄅㄧㄢˇㄇㄚ ㄏㄨㄚㄎˊ,piengˇma huakˊ)的速度,手指一推或一鈎為自己牟取最大的利益。民國40幾年,強勢的駐軍,一旦發現自己被耍、被訛詐,會憤怒地把秤搶過來折斷以洩恨。此時村長會出面當和事佬、打圓場,若遇到「累犯」的鄉親,必然會以方言數落他一頓。去年到大陸「走親」,利用自由活動的時間到市場走走,看到市場上有公設的標準磅秤(見下圖3),目的是方便民眾檢驗商家的誠實度,我看了之後不禁莞爾。個人覺得,這個措施是有必要的。生意人的偷斤減兩雖是蠅頭小利,吃虧的顧客也許一時難以察覺,也許貪圖方便懶得理會,結果積沙可以成塔,我的「一小利」卻是店家累積「一大利」的基礎,久而久之,店家習以為常,積非成是就造成不良的交易風氣了。市場擺公秤至少可收嚇阻作用,這對交易安全的維護,是會起一定的作用的。
下圖是從前山隴市場買賣的實景(見下圖4),婦女單手提秤表明左手不會耍花招。甚至秤頭略帶傾斜,表示賣方對買方的「讓利」。這種現象方言說「秤秤好看劣」,或「秤秤好劣」。這是經營策略之一,會做生意的人懂得「放長線釣大魚」的道理,略施小惠就能掌握客源。趁此機會我要解說方言「劣」字音義。它的方言唸ㄌㄞˇ(laiˇ),本義是「弱也」、「小也」、「薄也」、「約略、些微也」。後來才引申為「差勁」、「奸惡」之義。
「走親」團一行到了福安,大夥兒看到細珠鄰居的大秤,就好奇的取來把玩(見下圖5)。從前的馬祖,這種秤是用來秤豬隻等大型物的。如,馬祖文獻保留幾張秤大黃魚的珍貴老照片即是。但是,它還有一個功能年輕人或許不知道,它偶而也被用來秤喜餅。因為餅的數量多,糕餅店承製喜餅時,都是用大秤磅過才能銀貨兩訖。男方將喜餅送到女方家時,女方的家長早已備妥大秤在家裡侍候著。這
種論斤論兩的做法,看在待嫁女兒的眼裡,真不知做何感想。
有一種袖珍的秤叫做「厘戥」或「八厘戥」(ㄅㄟˇㄌㄧㄝ ㄌㄧㄥ,peiˇlie ling),這是用來秤黃金或白銀的工具(見下圖6)。它小巧精緻,有蓋子裝著。這是我家上一代遺留下來的,可惜小秤錘不見了。
「秤」的結構和配件各有功能。「秤盤」和「秤鉤」有時可以權宜互換,但「秤錘」則不可或缺。所以,遇某兩人整天混在一起,孟不離焦,焦不離孟的,就可用「秤囝共秤錘」來形容他們。至於「厘戥」的使用場合特殊,它並非平常慣用之物,故形容「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情境時可說:「手 [扌馬] 八厘戥,無銀復無金」。意思是說:空有工具而無金銀可秤,暗指空有能力卻無發揮的空間。嘲諷某人買到不實用的東西時可說:「乞食頭蓄厘戥」。意思是說:貧窮的丐幫頭頭,身無分文卻有一把秤金銀的小秤,擁有它遠比不上一根打狗棍實用。語義有趣而傳神,俗諺語之所以有穿透力,令人印象深刻,它的畫龍點睛造成會心一笑的效果,可說是最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