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氣力 [勿會] 抵四兩命。
【本義】
縱然有高舉千斤重的氣力,也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
【引申義】
再怎麼努力,也左右不了老天的安排。這句話很消極,而且很令教育工作者洩氣。在現實社會裡,我們常對學生說,「不向命運低頭」、「要衝破難關、邁向坦途」、「不畏艱難,奮勇向前」;「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借光」、「映雪苦讀」…等話語和故事,但這些看似金科玉律的道理,有時不免被少數「勤難補拙」的事例給「打臉」了。理性的人面對成敗,會琢磨成敗的因素。相反的,有人會將失敗之因歸咎於命運使然,甚至於塑造出「聽天由命」的行事風格。但是,退一步想想,這句話也是給失敗者一帖最好的「安慰劑」。可見處事之妙,有時須因人而異。
【註解】
- 氣力:此處當勁道、力道解釋。它的讀音很特殊,聽起來像說方言的「虧力」。原因出在福州話有「文白異讀」的現象,它的文讀音是ㄎㄟˇ(khei ˇ),這是大家熟知的事,ㄎㄨㄧ(khui)是它的白讀音。在此地習慣上要念白讀音。
- 四兩命:四兩重的命運。每一年的《農民曆》都附有生辰八字的重量總表(圖1.),任何人都可依自己出生的年、月、日、時辰等資料,去尋找相對應的重量,然後將之相加總和,從總重量所附的七言詩(如寺廟裡的籤詩)可知自己的一生命運如何。當然,這只能參考,若深信不疑,就難免「膠柱鼓瑟」了。諺語中的「四」只是虛指的數字,在此它表示「少量且有決定性影響的數字」,故「五」以下的四、三、二、一皆可用,視個人習慣及當時語境而定。
【運用】
本則諺語有兩中使用場合,我分別造句給大家做參考。第一句是用於慰勉情境。第二句則帶有自暴自棄的意味。
- 發生總款事計,你就莫難過了,千斤氣力[勿會]抵四兩命。就當是自家的字運[勿會] 好吧。
(發生這種事情,你就別難過了,再厲害的人也抵不過老天。就當作自己的運 氣不好吧。)
- 再你做都是輸你,千斤氣力[勿會]抵四兩命。算去、算去,轉去食自家。
(怎麼努力都贏不過你,費盡氣力也改變不了命運的安排,算了,算了,回家 另作打算吧。)
個郎坪番薯臭去伓捌傳。
【本義】
整個園地裡的地瓜都腐爛了,主人卻一點都沒察覺。
【引申義】
禍起蕭牆,變生肘腋,而自己卻了無察覺。這句話說明了,平時疏於細查和防範,以至於嚴重的後果日漸釀成。類似的俗諺語各地都有,都是用當地人熟知的物品做譬喻,這樣才能深入人心,達到諷諭的效果。
【註解】
- 個郎:意思是:整個、完全、所有。因為是語氣詞,關鍵在它的語音而不在它的字形。換句話說,只要是音同音近的漢字,都可以用來做這個語音的載體。所以,若有人將它寫成「各郎」、「個堂」…等,都不算錯誤。
- 伓捌傳:不知道、不理解、不曉得。閩方言中的否定詞說法眾多,其中的ㄧㄥ方言字典都把它寫成「伓」。此字只能說是通行於閩方言地區的俗體字。因「伓」另有音義,《集韻‧脂韻》:「伓,眾也,一曰大力。貪悲切。」個別的「別」,其本字應寫作「八」,左右不同方向代表有所區隔,故《說文》說:「八,別也。象分別向背之形。」數目字的「八」是出於假借。「別」的字義後來引伸為「分解也。」小篆字形象以刀切分骨骼狀。無論是「八」或「別」,都有分開之義。能分辨「是非」、「善惡」、「對錯」等意義即代表有了解事理的能力。
「捌」的本義為「破也。」後來當作數字的大寫來用。就八、別、捌而言,三 字的音義皆有相關,所以,字形、字義必須做個區隔、做個分配。「八」已被 數目字所據有,那就維持不變。「別」有配戴、佩掛之意,所以,也不宜再移 作它用。分析到此,我們只好將「瞭 解、明白、知道」等詞意,交由「捌」的形體來承載了。
此地的「傳」是很典雅的詞語,它的字義由「傳命宣召」的成語簡化來的。古裝戲劇中常見朝廷層層召喚的場景,就是它最明白的解釋。有鄉親將此語彙寫成「白傳」,其音義也通。
【運用】
者倪囝宕幫宕陣,遘警察來厝咧搦儂,才會曉伊變獃囝去了,個郎坪番薯臭去都伓捌傳。
(他參加幫派,直到警察上門抓人了,才知道他已變成不良少年了。滿園裡的地瓜都腐爛了,家長都沒察覺。)
蜀手無能隑搦兩頭鰻。
【本義】
單手無法同時抓住兩隻鰻魚。
【引申義】
鰻魚是馬祖常見的魚種(圖2.),性兇猛,再加上體表有濕滑黏液,即便是成年人,也無法單手抓起兩條生猛的它,這是鄉親由生活經驗所體會出來的常識。由此再引伸出「做事要專心」、「一心不能二用」、「不能好高騖遠」…等人生哲理。語意簡單而含意深遠,算是運用廣泛的諺語之一。
【註解】
- 無能隑:本詞彙曾在別的文章裡分析過。這裡的詞意為「無法、沒辦法」。「能隑」的本義是「能夠站立」,後來引伸為能夠、可以、勝任、健康…等。這是稀鬆平常的詞彙,但是大家並不知道它詞形的漢字寫法。《廣韻‧咍》:「隑,企立也,五來切。」從反切的音韻來推,此字和馬祖話的「壞」是同音的。在口語表達時,詞彙前面必須加上肯定副詞的「有」(ㄡ^,ou^)或否定副詞的「無」(ㄇㄛˋ,moˋ)才行。「能隑」這兩字有時會連音成一個音節,也就是說前字「能」保留聲母ㄋ(n),後一字「隑」會保留韻母和聲調ㄞˋ(aiˋ),這就是中國古代反切的原理。合音成一個音節之後,一般人會把它寫成「耐」。只有在表達嚴肅、嚴重或生病的語意時,才會一個字、一個字的說出。為了讓大家能理解它的用法,我就根據不同的情境,造不同的句子給大家做參考。
- 搦:抓住、抓到。
【運用】
做事計著實在,蜀手無能隑搦兩頭鰻,洽貪心呵,煞煞底會做無蜀事。
(做事情要務實謹慎,不能一心兩用,太過貪心,到頭來將一事無成。)
去做肘食,去坐肘餓。
【本義】
肯去工作,將衣食無缺;若虛耗光陰,悠閒度日,得忍受飢餓煎熬。
【引申義】
這是非常勵志的生活諺語。社會雖然現實,但仍有潛規則可循。成敗與否,雖需幾分命定,可盡己之所能,努力將事,總是成功的關鍵所在。否則,守株待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終讓自己的生活陷入絕境。
【註解】
- 「食」與「餓」在此表示正反相對的生活情境,所代表的意義是富足和貧困。
- 肘:方言念ㄉㄧㄨ+(tiu+)。本義為手肘,也就是手腕到手關節這一段。但引申為匹敵、相對、對抗、支撐、支持…等詞義。在我們的生活空間裡,它最常用的字義是「支持」、「抵住」等。如,颱風天時,大人會交代孩子把門用木棍頂著。大人說:「揢門肘好。」(圖3.)「肘」的古反切為陟柳切,國語的捲舌聲母,是從古代舌尖音或舌面前的音分化來的。方言保留古音,故它的國語聲母為ㄓ(zh),而方言則為ㄉ(t)。
【運用】
先生講:「去做肘食,去坐肘餓。」想做家賄,著搏打去趁錢。
(老師說:「肯去工作,必然衣食無缺,不工作只好受凍挨餓。」想累積財富,就得努力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