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丸七搓搓

0
搓丸

搓丸七搓搓
搓丸七搓搓

〈搓丸歌〉是閩東地區耳熟能詳的兒童唸謠。我寫的〈搓丸七搓搓〉就是根據舊題來創作新腔的,內容大意是:丸子搓啊搓,鴨子吃魚鮮,吃罷拉長脖子,一路上搖搖擺擺地唱著歌。第二句曾是〈馬祖漁歌〉的創作元素之一。

 

多年前,北竿黃英琴老師編了一本《月光光》馬祖傳統兒歌集,內容非常豐富,對文化的保存是很有意義的。前一陣子在閒暇之時,我創作了許多馬祖方言唸謠,閒來無事以此教孫子朗誦為樂,發現效果特好,所以就錄製成影音檔和鄉親分享。

 

搓丸七搓搓,中間的「七」,有人用「其」,有人用「自」,它只是閩東方言的「嗽音」之一,當作語氣詞使用,所以,文字本身並沒有意義。為了反映實際語音,用「其」是不妥的,因為「其」國語念ㄑㄧˊ,到了方言卻讀ㄍㄧˋ,這和我們的鄉音有落差。因為念方言「七」的時候,感覺尾音有堵塞現象,所以它是入聲的語調。即便從前我都是寫成「自」,但考慮再三,現在覺得還是選用「七」較為妥適。

 

唸謠中有些語音現象必須做個說明。眾所皆知,福州方言的音變條例非常繁雜,同樣一個字,不同的詞彙組合,它的發音就有可能產生變化。謠詞中的「食」和文末俗諺語的「事」,都是最好的例子。注音(或音標)的韻尾有ㄎ(k)的字,表示它是入聲字,念的時候尾音要立刻停頓收住,收在ㄎ(k)的發音部位,但是卻不發出聲音來的,它只是扮演剎車的功能,若把ㄎ(k)唸出來,就變成雙音節了,這不符漢語單音節的特性。請大家注意聽我的音檔即可理解。另外有關「ㄧㄨ」(iu)、「ㄧㄢ」(ian)和「ㄧㄝ兀」(ieng)的特殊音節問題,我在103年續修《連江縣縣志‧語言志》中有說明(見該書p.195—p.198),茲不贅述。

 

任何音標符號都只是工具而已,並無所謂好壞之別,端看各人使用習慣而定。注音符號是為國語而設計的,它不可能顧及境內的其他方言。台灣地區用注音符號,大陸則用漢語拼音。兩者是音系相同而形式不同的標音工具。所以,用注音符號注方言時所遇到的困難點,在漢語拼音中也一樣存在。用注音符號注方言時,需要添加或改變的符號,使用漢語拼音時也一樣要考慮到。本詩文使用四種音標,目的是方便不同學習背景的人各取所需而已,絕非「雞母耙糞埽,無事討事做」(馬祖俗諺ㄍㄧㄝˋ ㄇㄛ+ ㄅㄚˇ ㄅㄨㄥˋ ㄋㄛˇ, ㄇㄛˇ ㄌㄞ^ ㄊㄛ ㄉㄞ^ㄗㄛˇ)。

 

語音小朋友清亮,表情活潑。嚴格來說發音並不完全到位,所以我特製自己的語音檔附在後頭,請大家參考。

 

     (刊頭的搓丸成品照片是翻拍自馬祖民俗文物館)

 

前一篇文章王爺的照相機
下一篇文章馬中樂隊憶往
陳高志
馬祖南竿復興村人,台灣大學文學博士,世新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因長期關注馬祖地區母語的教學與發展,獲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表揚。目前從事福州方言文字研究、馬祖禮俗闡述,同時以福州方言創作歌詞,介紹家鄉人文風情。作品經公開演出後,深獲兩岸鄉親的熱烈回響。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