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女兒轉外家】之二

0

2月3日(寧德→福清→福州)

今天南下,往福清石竹山道教聖地遊,再到福州台江區拜訪任惠雲娘家。路途遙遠有200多公里,食畢豐盛的早餐,八點即驅車南下。

抵石竹山景區,已近中午。景區入口許多攤販在賣「福清光餅」,各家賣得都一個樣式,類似馬祖繼光餅,有包餡跟不包餡兩種,只是體型稍大。惠雲遞過來一塊,很有嚼勁。這種耐咬耐磨的芝麻烤餅,確實符合當年戚繼光兵馬倥傯的需求,但對已齒牙動搖的我,似乎勉強了些。

馬祖福清祖籍移民不多,北竿后澳有幾家,人稱「福清哥」。楊綏生縣長曾轉述母親說的一段歌謠,以福州話押韻唸出,甚有趣:「妹呀跟哥去福清,食穿週全伓使驚;上北菜果福清出,花生薯芊任妹搬。」講的是「福清哥」輕佻炫富,愛追女朋友。

實際情況並不如此。明清以來,福建沿海包括福清、長樂、連江在內,「八山一水一分田」,農耕環境不佳,許多人落跑海外討生活,因而有僑鄉之名;另一方面,臨海而居的子弟,日夕面對浩瀚無垠大海,心思往往飄過海平面盡頭,探索那端未知、神秘的廣闊世界。80年代前後,偷渡至台灣、日本、美加的打工族,也以福建人居多,「福清幫」、「連江幫」的名號,不脛而走。

石竹山道院位在狀元峰半山腰懸壁,紅牆橙瓦、飛簷騰空,始建於唐代,是一座以道教為主,同時融入儒、釋的道院。山腳下是東張水庫,碧波萬頃,一座狀似鯉魚的小島點綴中央。都大年初七了,上山燒香的人潮不斷,光是排隊搭纜車就耗去半個多小時。

原來此地與北竿芹壁「龍角峰」一樣,是遠近馳名的「祈夢」之地。寺內奉祀何氏九仙君,主殿兩側鋪上草墊,許多婦女上香獻供、頂禮膜拜之後,便闔衣閉眼,祈求九真仙君,托來各式夢境。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期望祈夢之人都能找到各自的夢境,在如幻似真的瑰麗世界,為疑問找到解答、為困阻指示生路、為不幸尋求安慰。

午餐返回福州。車子在大街穿行,多年不見,福州長高了,也變美了。記得七、八年前,火車站附近華林路一帶,地面髒亂、喇叭震耳,人車爭道, 根本沒有分道行車、行人優先的觀念。走著走著,不時要注意摩托車無聲竄出,以及從耳際疾射而過的一口飛痰。

惠雲的爸媽住在鰲峰路,鄰近閩江,附近都是四、五十層樓高的電梯大樓,非常雄偉壯觀。惠雲說,2009年老家拆遷,大陸政府配了兩套安置房。一套自住,另一套出租。我們搭電梯直達12樓,惠雲的爸爸、媽媽、弟弟、弟媳,還有滿桌子的瓜果點心,已經等在家裡了。

伯伯(惠雲爸爸)是福清人,年輕時來福州奮鬥,80多歲了,精神奕奕,硬朗健談。不僅福州話比我們流利,普通話也琅琅上口。他對馬祖人的原鄉(長樂、連江)相當孰悉,曾經任職水產公司,掌管採購、運輸、配銷。

伯伯說:「以前長樂、連江各鄉鎮、公社,都有漁業生產大隊,最初是定置網,捕撈蝦皮、帶魚;80年代以後逐漸改成拖網,一、二百艘漁船同時出航,非常壯觀。南邊到浦田、泉州,北邊到寧德、溫州。90年代以後主要是雙拖,一張大網兩艘漁船拖行,如果鯷魚滿網,人都可以踩著走過。」

這讓我想到,60年代在東引捕黃魚也有類似說法:「多得可以從這艘船踏著魚身到另一艘船去。」正當大陸風風火火發展近海漁業,而一水之隔的馬祖,漁撈已然蕭條沒落,鄉人紛紛移居台灣,進入大小工廠另謀生活。

這麼果決的離去,是因為生產技術落後?還是產銷出現瓶頸?是軍管限制過多?還是源頭處已被萬馬千軍的大陸漁船攔截?也許哪天,也要去福清石竹山,或者到芹壁龍角峰,睡一覺祈夢,聽聽神明在夢裡怎麼說。

民國82年,經親戚介紹,在台商工廠上班的任惠雲,與從馬祖遷居桃園的黃寶清先生交往,一年後在福州結婚,惠雲24歲。婚後住福州娘家,長子也在那裏出生。隨後,像大陸嫁來台灣的所有新娘一樣,囿於法令,只能在台居住三個月,再申延三個月。

惠雲說,沒有身分證,在台灣不能工作,大陸也僅能零散打工。她們並不富裕,政府要求必須備妥回程機票,才能入境台灣。辛苦經年,省吃儉用勉強湊足人民幣5千元買張來回機票。那時香港尚未回歸,大陸人過境香港還得入境辦簽證,不會講廣東話,搭個計程車都要比手畫腳半天。

最不能釋懷的是,大陸配偶取得身分證的等待時間,居然比東南亞配偶還長。

她不懂,兩岸同文同種,自己都已經嫁到台灣了,到底在防範甚麼?

民國91年,經過漫長的八年等待,惠雲取得居留權,再經兩年,終於領到身分證,附帶條件是喪失中國公民資格。可台灣人擁有大陸以外雙重國籍的人比比皆是啊!

民國91年開始,惠雲已有居留權,不必往返大陸、台灣,他們一家從僑愛返回馬祖定居。因為馬祖生活條件低廉、環境單純、人情味濃;更重要的是,這裡的人跟她講共同的語言,好像回到故鄉一樣親切。

民國103年,惠雲先生黃寶清在仁愛村鄉親的鼓勵與支持下,當選村長。他們深感責任重大,努力做好社協工作,服務村民,讓仁愛村在過去的基礎上,建設更完備,環境更美好。

她非常感謝鄰里、鄉親對他們一家的照顧,感謝學校老師的教導,讓她的三個孩子在這麼完善、友愛、安全的環境茁壯成長。

惠雲說,馬祖人的親切、友善,讓她忘掉過去的屈辱與辛酸,也讓她重新感受作為一個人的平等與尊嚴。

感謝馬祖!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