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方(ㄉㄛㄩㄏㄨㄛㄥ,toy huong):擴辦(ㄎㄨㄚㄎㄅㄞㄥ^,khuak paing^)、闊範(ㄎㄨㄚㄎㄅㄞㄥ^,khuak paing^)、大框(ㄉㄛㄩㄎㄨㄛㄥ,toy khuong)、大格(ㄉㄛㄩˋㄍㄚㄎˊ,toyˋkakˊ)。
這是極普通的日常用語,可能是從「大框」脫胎而來的。因為同樣的語境—形容人不吝嗇,年輕人會說「大方」,而稍有歲數的鄉親則說「大框」,若注意聆聽當可分曉。這是因為第二字的聲母ㄍ、ㄎ、ㄏ之間互相流動,再加上閩東語ㄏ、ㄈ合流的結果。「大框」義同國語的「大器」,在馬祖「大格」多用在書面語言時,有一句俗諺語說,「無尾豬豚假大格」,「假大格」的意思就是「小不點」裝大人的模樣。
本則詞彙要特別解釋「闊範」的語意。「範」的本字是「笵」,字義是「模具」,古代鑄造銅器、陶器時,它是不可或缺的模型。《荀子‧強國》篇說:「刑笵(型範)正,金錫美、工冶巧…。」「標準」是它的引申義之一,後來稱為人師表為「師範」,其語意即來源於此。若將「範」字說得更直白一些,它就是等同馬祖話的「胚殼」,只是馬祖話是用它的引申義,做「性格」、「脾氣」解釋,它的本義反而不見了。對於「範」字聲母能讀ㄅ、ㄆ的事實,請大家不要感到奇怪,國語輕唇音的ㄈ是出現在近代,中古隋、唐之前都是讀重唇音的ㄅ、ㄆ,這是方言保存古音的證明之一。年長的鄉親口語中有此音,但是在手寫時會找簡單的同音字使用,所以,他們會寫「擴辦」而不見得會寫「闊範」。以「擴辦」形容做事「大手筆」,其音義似乎也能說得通,但是用「範」字造詞時,寫「闊範」才合邏輯,因為「範」的意思是模具、是器物。
例句:
者儂野闊範(擴辦),蜀寫錢聲就是十萬。
這個人很大方,認捐金額時,一出手就是寫十萬元。
2.丟臉(ㄉㄧㄨˋㄌㄧㄢ+,tiuˋlian+):無皮(ㄇㄛˇㄆㄨㄧˋ,moˇphuiˋ)
不知羞恥。缺乏羞恥心。實際上馬祖話的「無皮」,其殺傷力遠超過國語的「丟臉」。本詞彙經常用在兩造起口角爭端時,這是很嚴厲的負面用語,此話一旦衝口而出,撕破臉是必然的結果,甚至會演出全武行,因此要盡量避免使用。
在福州語中,「無」的白讀音要讀重唇音,但國語屬「零聲母」。福州老鄉親或許不知古今語音變化的道理,把否定詞的ㄇㄛˋ一率寫成同音字的「毛」,所以,惡毒的詈語「不要臉」就寫成「毛皮」了。
例句:
做無皮的事計會乞儂看輕。
做羞愧的事情會被人瞧不起。
3.雜貨店(ㄗㄚㄎˇㄏㄨㄛˋㄌㄞㄥˇ,tsakˇhuoˋlaingˇ):京果店(ㄍㄧㄥˇ兀ㄨㄛ ㄌㄞㄥˇ,kingˇnguo laingˇ)。
老一輩的馬祖人稱雜貨舖為「京果店」,這個名稱很有來歷。早期商店的招牌,除了載明店號以外,還會附帶一些小文字。如,「南北京果」、「華洋百貨」、「蘇杭綢緞」、「童叟無欺」…等。由此可見,雜貨舖之所以名「京果店」,其本意就是指販賣的貨品繁多而新潮。坦白說,以此名稱形容本地當時店家的「規模」,實在不搭調。只因為傳統語彙使用日久,大家也就方便引用了。照片是從前「京果店」陳列「百貨」的型態。這倒有點像台灣鄉下的「柑仔店」。
民國38年以前的馬祖,本是閩東漁民季節性的短暫棲息地,雛形的商業活動,只是滿足漁民日常所需而已,其格局當然是因陋就簡的。兩岸路斷之後,台灣是貨物唯一的來源地。往返台灣、馬祖的交通不是頂方便的,本地批發店家委託台灣商人「辦貨」(採購貨品),品類只好求其繁雜,「萬一有人需要」是當時採購貨物的最重要思維。所以,只要想得到的日用物品,都盡量備辦充足。青少年時代,我們家族也經營「京果店」,記憶中賣的貨品,除了零食、菸酒、文具以外,還販售布料、鐵釘、燈泡與西藥…,貨品怎一個「雜」字了得。
大家不要感到訝異,那些西藥不過類似今天居家常備的藥品而已。所以,鄉親感冒了就來買「傷風克」,肚子疼就吃「金黴素」,咳嗽吃「麻黃素」。早年有鄉親吸食鴉片,雖然受到勒戒,但後遺症仍在,曾有毒癮的人,幾乎天天服用「止痛散」、「五分珠」來「解饞」。所以,略帶鎮靜劑的藥品銷路特好。久「賣」成良醫,簡單的西藥名稱我也能如數家珍。一聽說村莊裡某家禽畜無疾而終,村民就超前布署,在飼料裡添加「氯黴素」或「康必安」等。長年下來,居然人畜均安,這不得不在「擺暝」時,對「白馬尊王」、「媽祖娘娘」感恩戴德一番啊!
例句:
舊底牛角澳蜀條街有五間京果店。
從前復興村,一條街開了五家雜貨店。
4.改衣裳(ㄍㄟˇㄧ,ㄌㄨㄛㄥˋ,kuiˇi luongˋ):軌衣裳(ㄍㄨㄧˇㄧㄌㄨㄛㄥˋ,kuiˇi luongˋ)
「衣服」的福州語說「衣裳」,可文獻中的「衣」、「裳」定義並不相同。年輕人普遍把修改衣服說「改衣裳」,但耆老卻是說「軌衣裳」。這是非常古老的人普遍把修改衣服說「改衣裳」,但耆老卻是說「軌衣裳」。這是非常古老的說法,說它「瀕危語詞」也不為過,在我小時候是經常聽到的。現年60歲以上的鄉親朋友,應該都經歷過「有制服而無便服」的日子。民國50年前(大約),馬祖的貧苦人家有「食救濟」的措施,在當時這是德政之一。分配的物資有食物和衣物等。分發衣物是靠抽籤決定,主事者事先在公正人士的監督之下,將衣物等級評定妥當,再把衣、褲、鞋、帽做合理的搭配。最受鄉親喜愛的是大衣、夾克、毛衣以及方言說「工褲」的牛仔褲,西裝勉強能接受,所以,早年常見到穿西裝挑水肥、鋤菜園的「新潮」景象。
當時的情形是,拿到手的衣物不管它是否合身,先留著。「進可攻,退可守」,既可以和別人交換,也可以請人修改後自用。過年時,翻箱倒櫃的找出收藏品,不管顏色或款式搭不搭,只要平時沒穿過的就算是時尚。所以,每當發救濟品的日子,村莊中的歡樂氣氛往往為之沸騰。我住大澳老街,大姊是修改衣物的能手,經常有人登門討論修改「工程」,耳濡目染之下,就把本詞彙牢記在心了。
例句:
衣裳掏店咧軌蜀下。(「蜀下」須快讀連成一個音節。有人將它寫成「儷」。)
衣服送到店裡修改一下。
5.原則(兀ㄨㄛㄥˇㄗㄞㄎˊ,nguongˇtsaikˊ):準則(ㄗㄨㄥㄗㄞㄎˊ,tsung tsaikˊ)
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有時無法完全對應,這牽涉到詞義引申的問題。「原則」的國語詞義是「人、事、地、物之間的共同法則。」在口語使用時,它的語法意義相當於國語的「基本上」。但是福州語的「準則」是形容詞,都是形容為人的正直和處事的妥當。
例句:
伊做儂有準則,行遞世都是乞儂三尊兩敬的。
他為人正直,到任何地方都是被人極度敬重的。
6.胡說(ㄏㄨˇㄙㄨㄛㄎˊ,huˇsuokˊ):褻語(ㄒㄧㄝㄎˊ兀ㄩ+,siekˊngy+)
「褻」的字義為親近。汙穢。輕浮。在此做輕浮、不莊重解釋。故「褻語」的詞義是為「胡言亂語」。會用它做責備語的人,多屬早年在馬祖服公職的福州「流亡儂」。在當時,他們的身分地位高過一般鄉民,說的話語也較典雅。時代進步到今天,本地鄉親說話依然直來直往的,每遇不中聽的言論,當下就以「犬吠」回應之。有教養的人必然優雅地說「褻語」,甚至聽受人根本不知此話的真正含意,因此也減少了許多紛爭。
例句:
你褻語!你心咧想什乇我固伓捌啦。
你胡說,(別解釋了)你的企圖心我還不知道嗎?
7.倒霉(ㄉㄛˇㄇㄨㄧˋ,toˇmuiˋ):做受怪(ㄗㄛˇㄌㄧㄨˋㄨㄞˇ,tsoˇliuˋuaiˇ)、會捌背(ㄝˇㄅㄟㄎㄅㄨㄧ^,eˇpeik pui^)、會背(ㄝˋㄅㄨㄧ^,eˋpui^)
「倒霉」和「倒楣」都有人使用,講的時候問題不大,因為二者國語同音。當你要用馬祖話說、書寫或對它理解時,必然會心生疑惑,因為它在福州語中是完全不同音的。「楣」的方言說ㄇㄧˋ(miˋ),而「霉」讀ㄇㄨㄧˋ(muiˋ),它也不同於國語的ㄇㄨㄟˋ(mueiˋ)的音節。
本詞彙應該寫成「倒楣」才是。「倒楣」不僅構詞合邏輯能找到歷史淵源。「楣」指的是門戶上方的橫樑,是貼門聯橫批的地方。古人說光宗耀祖的義涵,就是光耀門楣的概念。科舉時代的落榜,表示他的前途無亮、人生舛馳,所以,用「倒楣」形容此人處境還算貼切。只是今天的詞義和原始本義已經漸行漸遠了,不僅如此,它的書面詞形也被「倒霉」所取代了。
例句:
跟伊百眾做生意會捌背的。
跟他合夥做生意很倒楣(霉)。
後生無想做家賄(伙),遘老會做受怪。
年輕時不打算累積財富,年老時會倒大楣(霉)。
偷躲齋乞先生搦著,這下你倒霉(受怪)了。
逃學被老師逮個正著,這下子你慘了。
8.鎖(ㄙㄛ+,so+):串(ㄘㄠㄥˇ,tshaungˇ)、鑰(ㄩㄛㄎ,yok)、肘(ㄉㄧㄨ+,tiu)。
關閉門戶、箱、櫃以策安全的工具,最簡單的名稱就是「鎖」,此字名詞、動詞兩用,偶而也可做形容詞。馬祖話另有名稱說「鎖頭」(見下圖3),開啟「鎖頭」的工具則稱「鎖匙」。其實關門、閉戶有內外之分,但是年輕人一律稱之為「鎖」。傳統民居,一座大門兩塊「戶」,固定在內、左右橫拉的護家工具為「門串」(見下圖4)。上下壓抬的守家戶工具稱「門鑰」(見下圖5)。特別一提的是「門肘」(見下圖6),它是直條長棍,靠「撐」的力量頂住門戶。
例句:
出門時候門著鎖好。
出門的時候要把門鎖好。
風野透,揢門肘好。
風很強,把門頂好。
暝晡頭門著串好。
晚上要把門閂好。
天暗去了,門著鑰橂呵。
天黑了,要把門關牢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