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接到美珍的電話,她說正月十二的晚上北竿有歡慶元宵晚會,主辦單位安排她表演以風燈為主題,用馬祖話「喝采」慶元宵的節目,因此要我幫她寫文稿。瞭解晚會主題等相關事宜後,我調整手邊工作順序,開始構思、擬大綱、選擇寫作元素…等,希望能在年前趕出來,好讓她進一步的設計舞步及熟練方言詩文。2月2日文稿完成,也錄了音檔傳回去。美珍的專業舞姿令人敬重,去年福州之行,喜娘風采一鳴驚人,唱作俱佳的魅力,曾引起當地喜娘們的追逐。今年在北竿的元宵晚會上再度登台(圖1.2.),由於風強雨驟,所收之音,盡是風聲呼呼。再加上文稿過長,當初我建議她隨機應變,內容可做適度的刪減。所以,表演時的內容和原稿稍有不同。接下來我利用此機會,將全篇方言詩文做成音檔,並將它的結構、意涵為鄉親略作說明。
詩歌和散文一樣,都需要分段作意思表達,所以,本詩文也不例外,分起、承、轉、合四段鋪陳。大致上來說,起:說本次節目總綱。承:介紹馬祖風燈造形。轉:介紹風燈的作用及活動熱鬧情形。合:說風燈的剪紙圖案,並以添喜增福的賀詞做為本文的總結。以下是本詩文及其簡註。
簡註:
- 唸:吟誦。不是宣讀,而是帶有抑揚頓挫、簡單旋律的朗讀。
- 酒亭(埕):裝酒的燒陶容器之一。馬祖風燈的基本造型有四種,由外觀來看,第一種,上大下細(頭重腳輕)型,它有一點像裝酒的大型容器。這種容器馬祖話說「酒亭」,所以,它被稱為「酒亭燈」(圖)。但閩東一帶的民間俗體字都是寫成「酒埕」。「埕」的馬祖話說ㄉㄧㄤˋ(tiangˋ),這個讀音和ㄉㄧㄥˋ(tingˋ)是有距離的。其實它的的形狀如「亭」子的抽象之形,所以我將它暫時作如此寫。第二種是長方體的風燈,有握把以方便手持高舉,多年前我在琅岐島拍到肩扛式的四方燈(圖4.5.)。因外型很像放大的麻將或骨牌,所以,它被稱為「骨牌燈」。第三種是略呈圓球體的形式,這是目前最流行的造型,因略呈圓型,所以,它被稱為「球燈」(圖6.)。第四種是呈八卦型,這種形式的風燈今已不見,印象中它像八個角的月餅盒子,只是比月餅禮盒更厚一些,即使厚度增加,但仍呈扁狀(圖7.),也許它比較容易「開店門」(風燈燃燒。ㄎㄨㄟˇㄌㄟㄥ ㄇㄛㄥˋ,khueiˇleing muongˋ),故坊間已難見被稱為「八卦燈」的風燈了。
- 擺嬭抱卵連褪鞋:「擺嬭」是敬拜臨水夫人的元宵儀典。「抱卵」、「褪鞋」都是儀典中帶有神秘色彩的求子儀式,執行者都是婦女同胞。
- 摸:本義是「輕撫」。本句話是隱栝自馬祖另一句諺語:「尾囝尾真珠,復好疼復好摸。」(意思是說:最小的兒子如同愛不釋手的小珍珠一般,抱在懷裡,不斷的疼愛他,撫摸他。)
- 盞:此處暫時用它做風燈的量詞。它的本義是「淺而小的碟子」。馬祖話說小酒杯為「酒盞」(ㄐ一ㄨˊㄧㄤ+,jiuˊʒiang+)。古人點油燈以淺碟盛油,故它日後發展出酒杯、油燈的量詞來。雖然如此,它並不適合作風燈的量詞,關鍵是在語音的隔閡。大家不妨用馬祖話念「三盞酒」、「九盞酒」、「七盞酒」,你會發現量詞「盞」的聲母音變的讀音是穩定的。反之,若將它用做風燈的量詞時,「三盞風燈」的單位聲母必須念ㄋ(n),「九盞風燈」的單位聲母必須念ㄌ(l),「七盞風燈」的單位聲母必須念ㄉ(t),由此可知它的單位名詞不應該是「盞」。先前我是用「頂」做它的單位名詞,但也不是很理想。此話說來話長,將來介紹馬祖話的量詞時再一併說明。
- 做郎郎:形容終日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人。
- 企扇:「企」有豎立、挺立、站立的意思。「扇」閩東俗體字寫 [木扇] 。蓋房子到了立柱架樑的時刻,這是極重要且令人歡慶的時候。因此,至親好友都會挑著內裝禮品的紅布袋來慶賀。禮品中有鞭炮、彩布、[米時]、寫有百子千孫的風燈…等。彩布要繫在屋樑上,風燈也要掛上,以示祝賀。
- 燕子:燕子又名「玄鳥」、「鳦鳥」,古籍所見多指「家燕」而言。在華人社會中,「燕子入室」被視為婦女生育的象徵,所以,牠是吉祥之鳥。唐代劉禹錫作〈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故馬祖鄉親不會驅趕在屋簷下築窩巢的燕子,即便是鳥糞滿堂,屋主也甘之如飴的為牠清掃。
- 懸懸:馬祖話說ㄍㄟㄥˋ(keingˋ)。高高的樣子。
- 堘:馬祖話說ㄘㄟㄥˋ(tsheingˋ)。水田也。它是「田」的白讀音,文讀念ㄉㄧㄢˋ(tiengˋ)此字的異體字有:畻、塍、[田曾]…等。《康熙字典》說 [田曾] 的讀音為ㄗㄥˇ,但是,不僅電腦無此字,甚至國語(普通話)也無此音節,國語只有第一聲的ㄗㄥ和第四聲的ㄗㄥˋ。
- 貯:馬祖話說ㄉㄨㄛ+ (tuo+),裝盛、收存、保藏。
- 鉸、褙:「鉸」的字義為「剪」,是方言詞之一。它的國語音讀為ㄐㄧㄠˇ。「鉸」和「剪」在馬祖人的口語中都存在。甚至用「鉸」的頻率高過用「剪」。「褙」的字義為「糊」、為「黏貼」。
- 外孫:閩東鄉親稱「外孫」的發音如同「外甥」,稱「姪兒」音同「孫」,這是非常特殊的鄉俗。
- 鯉魚:鯉魚在中國向來被視為吉祥物,但最幸運的鯉魚是在唐朝時,因為唐朝皇帝姓李,故曾禁止人民吃鯉魚。傳說鯉魚跳過龍門就能化成龍,所以,民間年畫多用它作圖案。詩文中的「鯉魚放籽」是形容多子多孫。
- 蒂蒂:以男嬰「特徵」,祈求能有添丁之喜。
在我小時候,牛角村的大人們稱元宵神明巡遊的活動為「擺暝」和「擺元宵」(ㄅㄝ 兀ㄨㄛㄥ ㄋㄧㄨ,pe nguong niu),如今名稱被前者所專有,語言和物種一樣,「物競天擇」的鐵律隨時都在進行著。個人覺得,「擺暝」這兩字用國語來說,感覺就是有一點怪。因為它是專有名詞,真希望長官們在宣導或推銷馬祖時,能直接說ㄅㄝˇ ㄇㄤˋ(peˇmangˋ),一如稱巴黎、紐約、華盛頓…等外國地名時。
(開版照片為潘政傑先生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