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方言

馬祖人的母語是福州語,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因為和其他方言共出一源,所以彼此之間有許多共通性。據學者研究,缺乏文字為載體的語言是無法行之久遠的。本單元的本字考證所得,除了希望自己的母語,在「形」、「音」、「義」語言三大要素上能獲得密切結合之外,也能為其他方言提供參考的理據。

與地名有關的掌故,應算是該地區文化瑰寶之一。可是隨著老成凋零,這些無形資產就如同飄零的落花。「羊母吊死芭蕉巃」的諺語常在耳邊迴盪,它的來龍去脈人多不知。「大巴掌」的故事,知道的人寥寥可數。「中隴」與山隴、牛角的分合,絕大多數的人更是前所未聞。今天就請聽我說吧!
地名考證有它的難度存在,稍不注意可能就張冠李戴。除了當地耆老的意見要重視以外,語音的分析也非常重要。馬祖的發展歷史很特殊,有很多事情和軍管有關,地方的命名就是其中之一。「津沙」和「討沰」,這兩個詞彙看起來沒啥關係,而今天會在此相提並論,那就請大家聽我說吧。
各地方都有足以勵志,及教導後人生活智慧的諺語。它們都是族群長時間共同奮鬥的經驗結晶。所以,有必要加以整理闡述,好讓民族文化瑰寶能永久的流傳下去。
《閩都別記》是福建文學史上的一本奇書,因內容所及多為閩東、閩北軼聞奇事,敘事情節頗為傳奇,故深受大眾喜愛。因述說當地事,為求傳神、存真,作者慣用許多閩東方言(福州話)語彙及俗諺語,故後人視之為閩東文化資庫。然而,事情是相對的,過多的方言敘述和方言語料,致使本書的普及率降低也是必然的結果。
本文介紹兩則有關東引的諺語給大家作參考。兩則諺語的趣味性都很濃,第二句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東引鄉志》,也曾收載。但是它今天已發展出兩種說法。鄉親對第一句話可能比較陌生。現在就讓我為大家仔細做分析。
「難字」的定義很難下,它未必是複雜難寫的字形,所以,其難易程度是因人而異的。本單元以ㄧ般人較不易理解的單字為對象,為大家做簡單的分析,希望鄉親能瞭解自己的母語傳承,也是源遠流長的。
「聞」是通俗的漢字,由文字結構來看,它本是「聽音」之詞,後來演變成「嗅覺」之義。何時轉變,不得而知,但至少在《韓非子》書中已見到變遷之例。我們的方言「氣味詞」也有類似現象,今天就為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
「刀」是無人不知的通俗字;「艚」是馬祖民間常用字,兩者之間到底有何關係,且看本文分析。在馬祖,稍大的漁船稱「[糸孟] 艚」,它捕撈的魚貨以蝦皮、帶魚、黃魚…等為大宗。故本文借行文之便,介紹以帶魚為食材的漁家菜,供大家做參考。
「本土語言」課程將在111學年度由國小延伸到高級中學,這是中華民國教育史上的大事之一。學者專家把「聽」、「說」、「讀」、「寫」的能力視為語言學習的四大層次。母語課程實施之後,這四大能力的講授和培養終須要面對的。所以,有一些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此先提出和大家分享。
《相約十五暝》是馬祖推出的福州語音樂劇。8月14日將移師桃園市平鎮區公演。全劇以馬祖民俗、語言為主要元素,經過台前、幕後的人員通力合作,最後,終於把美麗的「媳婦」呈現在「公婆」面前。本文附兩個音檔,有旋律配音者是主題曲第一小段。
有人說,東引樂華村是因「老鴉」、「鑼鈸」而得名。然而若從語音角度去推究,再到東引實地的觀察一番,就會發現答案可能不是如此。今天藉此機會討論本村之名,讓人深深的瞭解到,語言文字是生活(文化)的核心元素。即便是民間庶務,其中也有大小不一的生活智慧,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資產啊!
閩東地區有幾首大家非常耳熟的唸謠,如,〈真鳥囝〉、〈月光光〉、〈搓丸七搓搓〉…等。它的題名不見得與內容有關,且童謠的內容可長可短。因為孫子年齡小,我以簡短的勵志話語,配合韻腳教他朗誦。希望這個觀念能讓小朋友牢記在心。
文字初造,各有本義。通用日久,形、音、義都會產生變化。馬祖方言中的「縣」與「懸」,其變化頗為曲折,尤其是「縣」字,在大學《聲韻學》的課堂上,經常被提出做「類隔」反切的實例說明。本文就以簡單的道理,說明兩者之間的分化與運用法則。
「文化」的定義很難下。簡單的說,就是「民眾的生活內容」。此地雖然曾是窮鄉僻壤,但是閩東文化的流風餘韻,也是令人驚豔的。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元曲的經典之作。今天就利用它的「型式」,以馬祖話介紹馬祖的「四季風情」。這是個人創作的新嘗試。
「本土語言」課程將在111學年度由國小延伸到高級中學,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大事之一。母語課程實施之後,終須要面對方言書寫的問題,而最令人畏懼的書寫問題就是虛字的運用。所以,今天就利用此機會,為大家就相關問題做個簡單的說明。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