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語言」課程將在111學年度由國小延伸到高級中學,下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大事之一。母語課程實施之後,終須要面對方言書寫的問題,而最令人畏懼的書寫問題就是虛字的運用。所以,今天就利用此機會,為大家就相關問題做個簡單的說明。
「掆(扛)齋」並非馬祖獨有,它是閩東一帶的敬師禮儀。簡單的說,這禮儀有一點像今天的「謝師宴」。頗具人情味的地方習俗,卻隨著時代演進而式微,今天以本文向鄉親介紹此善良習俗,就當作是教師節前夕的應景文章吧。因為對「扛」字的說解,附帶解釋閩東方言中「文白異讀」的現象給大家做參考。
形、音、義是構成語言的三大要素,三者密切配合才能精確的表達情意。
國語的「站立」,馬祖方言同時存在ㄎㄧㄝ^和ㄎㄧㄚ^兩個音讀,在現行的漢字中,洽有兩個不同的形體來承載這兩個讀音。
文字初造,各有本義。通用日久,形、音、義都會產生變化。馬祖方言中的「縣」與「懸」,其變化頗為曲折,尤其是「縣」字,在大學《聲韻學》的課堂上,經常被提出做「類隔」反切的實例說明。本文就以簡單的道理,說明兩者之間的分化與運用法則。
方言本字考證是很困難的工程,因為它重要,所以不得不做。有時明明已經有了結論,若干時日之後,不同的思考角度,使先前所得,又要滾動修正。經驗所知,分析漢字結構,有時不能就單一的形體來看,必須由多面向進行分析,甚至還需要從同源詞的角度一併來研究。否則「見樹不見林」的結論是禁不起考驗的。
馬祖列島周邊,自古以來就是優良的漁場之一。鄉親世世代代在此討生活,發展出特殊的海洋文化。這是資產,也是瑰寶。可惜的是,數十年來海洋資源日益枯竭,迫使鄉親離鄉背井走天涯。故造成漁事工法失傳,漁事名詞流失,文化元素也逐漸淡出鄉親的記憶……。
字義為「喝、飲用」的「歠」,馬祖話說「ㄘㄨㄛㄎˊ」,這是極其普通的常用字,後來被「品嘗、哭泣」的「啜」字同化,使得「歠」字逐漸地脫離我們的生活圈…
「飲」並非罕用字。它在馬祖方言中扮演兩個角色,一為動詞的喝,方言讀音為一ㄥ+。一為名詞的飲品,方言讀音為ㄤ+。兩種概念截然不同,但是,在文獻上都是有依據的。
這篇是舊文章,曾在〈馬祖日報〉刊登過,當時的文題是〈「澳」、「沃」區別說原委〉。但奇怪的事是,用關鍵字向〈馬報〉索尋卻遍尋不得。幸好底稿尚在,現在就將其中學理、音理的討論略作刪節,然後補上對猛澳、四維兩村落名稱的個人看法,在此和大家分享。
「聞」是通俗的漢字,由文字結構來看,它本是「聽音」之詞,後來演變成「嗅覺」之義。何時轉變,不得而知,但至少在《韓非子》書中已見到變遷之例。我們的方言「氣味詞」也有類似現象,今天就為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
本文主要在分析「匝」字來歷。它的音義在日常生活中不算陌生,但它的字形結構及來歷,頗見曲折。方言書寫是一門難度很高的學問,本文試著為大家作解釋,希望能提供可用的本字,使鄉親在書寫方言時能更順暢、更便利。
「難字」的定義很難下,它未必是複雜難寫的字形,所以,其難易程度是因人而異的。本單元以ㄧ般人較不易理解的單字為對象,為大家做簡單的分析,希望鄉親能瞭解自己的母語傳承,也是源遠流長的。
「本土語言」課程將在111學年度由國小延伸到高級中學,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大事之一。母語課程實施之後,終須要面對方言書寫的問題,而最令人畏懼的書寫問題就是虛字的運用。所以,今天就利用此機會,為大家就相關問題做個簡單的說明。
馬祖人的母語是福州語,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因為和其他方言共出一源,所以彼此之間有許多共通性。據學者研究,缺乏文字為載體的語言是無法行之久遠的。本單元的本字考證所得,除了希望自己的母語,在「形」、「音」、「義」語言三大要素上能獲得密切結合之外,也能為其他方言提供參考的理據。
《戚林八音》的「欠」部共收38個字,有些字是常用字,字形結構清楚明白。如,「歡」、「歌」等。有些雖是常用語,但書寫形體卻難以捉摸。如,「舌欠」、「兒欠」…等。不僅識讀困難,甚而連注音打字都有問題,今天就利用本單元,選擇「欠」部中馬祖話常用而難以書寫的文字為大家做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