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親」與「認親」是社會網絡運作的方式之一。在古今的華人社會是備受重視的。以「義親」為例,吾鄉馬祖結義的對象有「對神」、「對人」兩種,今天就請大家聽我說分明。
今年文化處開民俗直播「馬祖攀講」節目,這是全新的嘗試。從「街談巷議」的情況來看,推想看的人還不少。由此可見,工具的使用,對重要議題的討論和推廣,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是當天話題的補充,敬請大家參考。
「掃墓」是國語詞彙,馬祖人的口語無此語彙,老一輩的鄉親都是說「硩紙」(ㄉㄚˋㄗㄟ+)。表面上看來,它只是單純的把紙錢用小石塊壓在墳頭,但經過歷史淬鍊後的簡化儀式,依然能呈現慎終追遠的意涵。
「楮錢」,簡單的說就是祭祀用的紙錢。它的型態很多,祭拜不同的對象和場合,要用不同的紙錢。否則鬼神不見得會「心領」。拜神與祭鬼,對象不同,做法不同,使用的紙錢當然也不同。今天我就為大家來做解釋。
各地方都有足以勵志,及教導後人生活智慧的諺語。它們都是族群長時間共同奮鬥的經驗結晶。所以,有必要加以整理闡述,好讓民族文化瑰寶能永久的流傳下去。今天介紹的數則諺語,多與親屬交往有關,它早就存在我們身邊,只是大家沒注意到而已。
閩東、閩南的禮俗互有異同,馬祖人酬謝天地神明時所用的「刀鹽」,這是台灣禮俗所無。旅居台灣的鄉親,每次拜神時供桌上擺著「刀鹽」,總是令台籍鄰居感到好奇。
有些地方稱祭灶為「小年」,祭灶的日期也不固定。福州有「官三民四曲蹄五」的說法。在很早以前,馬祖有廿三、廿四的選擇,而且還要口誦「祭灶」頌詞。後來固定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晚上舉行,頌詞也漸漸失傳了。不管哪一天,在經濟困頓的年代,孩子們對此日的到來是極為渴望的。
簡單的說,「躃火儽」就是「孩囝」賽跑,這是西莒特有的年節民俗活動。它選在元宵期間舉行,除了有祛災祈福之意義以外,又可達到競技聯誼、運動強身的效果。若能推廣,不僅讓馬祖「擺暝」文化更加多元,且對行銷西莒觀光當有正面意義。(文章中的字詞標音,請以羅馬字音標符號為準。)
「擺暝」是馬祖年節的重要項目之一。熱鬧程度,用現代人的習慣說「瘋擺暝」,絕非是誇張的形容詞。「擺暝」的供品多由信眾出資備辦,次日中午的餐宴馬祖話說「食福」、「食渾味」。其菜餚就是用拜過神用的供品烹煮而成。出席者一戶以一人為代表,在物資貧乏的當年,這也是令人期待的餐會。
牛角社區「送喜喝采」是「做出幼」的節目之一,整個過程已於日前風光落幕。從去年開始,我就擔任「喝采」課的講師,過程中看了大陸來的喜娘、道士的施作內容,感覺上距離有一點遠又不太遠,也許這是兩岸分隔數十年之後,所產生的必然隔閡。現在我以懷舊的心情,將內心的感觸和所知道的事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之。
鄉野奇談之所以迷人,在於它的故事情節曲折。當事人若有繪聲繪影的本領,那迷人的故事將會流傳於同儕之間。本文所說的幾則小故事,雖然都是我的經驗,但類似的情節相信各村都有,大家看了之後不妨去類比,或許會牽引出更多的事情來。
在古老的社會,常有一些奇特的生活方式。今天看來絕對怪異的事,可當時卻視為當然,「絕問」與「燒菜飯」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回頭看這一段歷史,大家應以緬懷的心情去回味。「子不嫌母醜」,我們也不必為「滑稽」的過去感到羞赧。
在馬祖列島泛白馬王信仰裡,唯有坂里與白沙兩村在迎神遶境時,各家戶必備「馬草」,並夾帶「五穀糧秣」與「元寶」一併焚燒給尊王座騎白馬使用。農曆十三日傍晚時刻,中澳口白馬尊王廟埕前,就集結好迎神陣伍,由長老入廟恭請白馬尊王、白馬夫人香爐,並且迎金身「起駕」,隨即遶境進入白沙村平水尊王廟會香。
筅堂

說「筅堂」

0
「筅堂」也可以說「掃塵」、「掃年」…等。意思是年終大掃除,這是各地方都有的習俗。「筅」字只有一個讀音,但它的字義卻因詞性不同而有別。這個有意義的年節活動,卻因時代進步,生活環境的改善,使它的禮俗色彩淡化了許多。
這是國語版的歌詞,由音樂家胡福和先生譜曲,故鄉國樂團於今年10月28日在馬港天后宮右側廣場演出。此外,故鄉樂團還應邀在馬中慶祝60周年校慶晚會中表演,節目精彩,獲得觀眾好評。

熱門文章